1.登鹳雀楼王之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2.唐代古诗1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什么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日”这个词上。如果把“白日”理解为黄昏的太阳,那就可以理解为,依山而尽的大且圆的太阳,在暮霭的衬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紧贴山边,徐徐而下,仿佛对大地充满了依恋。它射出万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壮丽的。但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笔者认为,“白日”,写的是中午时候的太阳。因为那个时候的太阳,从颜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们感觉离我们最远的时候,也是最高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写太阳的高,但就是这样高的太阳慢慢地依傍着中条山消失尽了。这一者用太阳的高来衬托山的高,二者也写出了一个太阳动态的移动的过程。作者在思考?但继而进入诗人眼里的是“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它浩浩荡荡,滔滔滚滚。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语,黄河此刻奔流在鹳雀楼下,距离大海还有数千里之遥,但它肯定会日夜不息,跨山越水,传涧飞壑,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归宿是容纳百川的大海。 3.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只有绝 句六首,可后人只要喜欢诗的,几乎无人不知晓他的诗名。 《唐诗三 百首》选了他两首诗,一首《登鹳雀楼》,另一首《凉州词》。《唐 诗三百首》是中国最享盛名的诗歌选本,居然会选中他三分之一的作 品,可见他的不同寻常。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诗是《唐诗三百首》里最 好的诗歌,因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诗歌,抄录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仅凭这两首小诗,称王之涣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我想并 不为过。诗人的盛名,从来都应该来自他的诗作。 有了第一流的作品, 便会有每一流的诗人。如果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何来第一流的作品? 王之涣写出了一流的作品,虽然数量少了些,但他还是一位一流的诗 人。 诗人的桂冠从来就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相反,以如此 少的量博得如此高的声誉,正是王之涣不同寻常之处。 我们可以把王之涣视为诗人。(事实上他也是诗人)他的诗作流 传下来;他的诗名流传下来;他成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人物,并藉此一 直活到“现在”。 王之涣存在的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在于文学意义。 后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大名,马上会联想到中国文学高峰期的唐代诗歌, 以及那两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喔,王之涣,就是——就是那写《登 鹳雀楼》(或者是《凉州词》)的诗人嘛!”王之涣的形象是一名诗 人的形象,在后代人的心目中,诗人是他的生存形式;既然诗人是他 的生存形式,后人们若遥想当年,在他们的印象里,他的生存状态自 然也就是写诗和吟诗了。我想,假如现代雕塑家要为王之涣塑像,不 刻画他在写诗吟诗的形象又能刻画什么呢?写诗吟诗体现了他的生命 本质。 一千多年来,王之涣的生命是早已同那两首小诗联系在一起,再 不分离。很难设想除了诗人之外他还能是什么——当然,也很难设想 除了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作者外他还能是什么。 《唐诗三 百首》,在“王之涣”名下的作者简介栏里是这么说的:“并州人, 天宝间与王昌龄、高适等,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简介的内容,仍 然脱不了“旗亭画壁”,言简意赅,似乎这就足够了,除此之外他不 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 至于除了写诗外他还做过些什么,他的家庭如 何,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他的人格……一切都不重要,甚至都不存 在。后人只要记住:他是诗人,写了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凉 州词》就行了。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现在是公元八世纪,我真想到唐人中间去寻 找王之涣,看他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难道他会把一生的时间都花费在 酝酿与构思这两首小诗上,平仄、押韵、对仗、结构、色彩、旋律、节奏、炼字炼句……殚精虑思,反复推敲,从而催生出这两首精美的 小诗?难道他的一生除了吟诗写诗外,真的不再干点别的什么了,比 如官吏、庄园主、管家、农夫、师爷、账房、城市平民、木匠、风水 先生、士兵或者军官?如果他什么都不干,靠什么生活?要知道古代 是没有职业作家的,古代的作家诗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官吏,也就是 说他们另有一份比作家诗人更好更体面更光彩的职业,赖以养家糊口, 或者藉此享受荣华富贵。 文学的创作只是他们业余爱好,纯粹是爱好, 不能当饭吃。职业决定人的身份。 如果王之涣另有职业,究竟应该视 之为“诗人王之涣”,还是其他什么的王之涣? 写两首小诗花不了他多少生命时光,即使六首加在一起,也用不 了多长时间。那个时代的诗人大多诗思敏锐诗才便捷,口占一首七绝 或五绝是做诗的基本功。 如果不是那样的话,我看也就没有后人心目 中“唐诗”的辉煌了。王之涣除了是诗人,肯定还是其他的什么—— 只是后人不知道罢了。 也有可能只是我不知道罢了。我只知道公元八 世纪那个名叫王之涣的人,他真实的生存状态同后人想象中模样不应 该相同,“诗人”无法概括他的身份特征,不是他的生存形式,写诗 吟诗也不是他全部的生活过程和意义。 他真实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没人知道,无法考证,也没必要去考证。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真实 的王之涣与后人想象中的王之涣肯定是两人。 这一点我敢打赌真有趣, 一生仅留下六首绝句,其中竟有两首成了千古名作。凭这两首诗,王 之涣名留青史。 颇像偶然与巧合,或者如人们常说的:“无意插柳柳 成荫”。他写这两首诗时,仅受制于瞬时片刻内心的冲动,是不会想 到今后能够如何如何的。 如果他留存至今的诗总共只有六首绝句,即 使加上数倍乃至数十倍佚失的作品,他一生花在写诗吟诗上的时间也 不会很多。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他谈不上勤奋刻苦,更谈不上执着 以求了。 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就是这些短暂的用于写诗的时间,甚 至是某一瞬间,使他享有了文学史上一流诗人的盛名。 写到这里,应该言归正传了。 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是可以藏之 名山,传之久远的。王之涣可谓其中典型的例子。 同时,对待文学的 态度,却不一定要恭恭敬敬诚惶诚恐,把它当做名山事业来看待。在 这一点上,王之涣也是典型的例子。 “旗亭画壁”的故事,一生仅留 。 4.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鹊楼》是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小姑给我留下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科书中,就有这一篇课文。父亲就教我读,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配上精美的图画,让我暇想连篇。 一九八六或者八七年的时候,在我父母的朋友,也是我的同学杨德梅的家里看电视,当时17吋的熊猫黑白电视机,已然是很先进的了。电视上放了一首曲子,就是我学过的这首《登鹳鹊楼》,原来古诗也可以唱出来呵。是一个非常有磁性的男中音,至今也不知是谁演唱,总之,好听。电视的画面也是非常好看的风景,有黄河,有落日,不记得其中有没有楼了。 这篇课文在我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第31课。 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的晚上从在镇上的四中回家,我在日记中写到: 今晚回家,路上稍寒。幸月光清爽,一片宁静。家中东院爷爷栽种的梨树上仍白花一片。 时光倒流,忆童年敬妹家鹳雀楼曲。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远眺连绵不断的中条山,夕阳在山,登高望远。(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七日日记) 多么宁静而又引人暇思的文字呵。 在于总的办公室的墙上,也挂有这首诗。很大气的感觉。 鹳鹊楼:据典籍记载,旧鹳鹊楼(今已不存)位于今山西省永清县西南方黄河中的小土山上,楼高三层,前方远处有中条山,下方为黄河,视野良好,相传常有鹳鹊来栖息,所以名为鹳鹊楼。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在,其乐无穷;更象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它至金章宁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间还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故址,据《蒲州府志》与《永济县志》记载: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诸上。鹳雀楼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登鹳雀楼可以俯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置身其上,犹如楼在高空天际,“鸟在林梢脚底看”。鹳雀是一种鸟名,又名冠雀、观雀。似鹤而顶不丹,颈嘴皆长,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树,喜栖高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各有千秋,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唯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看见楼台亭阁,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听见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声,用心灵在感受着盛唐文化的凝重,聆听诗人奋进的心声。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一个文化堆积的建筑物。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部档案,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一个音符,谱写在中华交响乐的篇章中;就是一本书,书写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中。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关于作者,我那时念的书上,没有署上作者的名字,我从老师的教辅书上看到,就在课文标题旁写上“王之涣”三个字。 王之涣,字季陵,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享年五十五岁。生性豪放不羁,所作诗文也像他的人一样气势豪迈,热情奔放。他所作的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深受大众喜爱,为世所传诵,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齐名。因为他不喜欢科举功名,所以他的生平也就不大为人所知,只能从其墓志铭中认识这一位“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量,倜傥有异才”的诗人。据说他作的诗很多,可惜只有六首绝句流传下来,收录在《全唐诗》中,其中以《登鹳鹊楼》与《出寨》(又名凉州词)最为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