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村舍赵执信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下列各题

(1)题干要求“赏析诗歌的颈联”,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要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几个角度考虑,“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低头”“卫足” 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 ‘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型为一词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本题“诗眼”为闲澹,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答案:(1)①拟人: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②用典: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2)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解析:题中“村舍”,指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红叶山楼”.这诗是他接近五十岁时所作.诗的第二句说“村舍依稀在若耶”,若耶居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依稀”即“仿佛”之意.诗人说,他的红叶山庄虽地处山东博山,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古人说:“吴长洲兮越若耶,芙蓉城兮菡萏花”,可知若耶多水.诗人既把他红叶山楼的风景比之若耶,可见这里富于山光水色.诗的第一句“乱峰重迭水横斜”,写的便是山峰倒映水中的景象.“乱峰”映在水中,故呈“重迭”之象,乃有横斜之美.这句以水色衬托山光,把山峰种种姿态尽收于渌水清溪之中,诗一上来先对“村舍”风光作了极优美的总体描绘,给读者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倘若把这一句理解为峰峦重迭,水流横斜,固无不可;但空中山峰,远不如映在水中峰影之美;且前解把山水融为一体,后解把山水分裂为二;结合下一句“村舍依稀在若耶”看,前解似更近诗人原意.不管对第一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诗眼在末句“闲澹”二字,这大概不会有异议.“闲澹”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物质生活保障;第二,要心态安详.诗人能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建造“红叶山楼”,这“村舍”定然不是真正的农民房舍.“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快到老年才能分清豆类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嗤笑为“五谷不分”,但诗人说来,天真老实,而且隐然以此为村居的一大收获.“住烟霞”三字特佳.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作为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用“烟霞”二字概括,淡而有致.“烟霞”又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用之则不仅说物境清幽,而且表明所居者多品节高尚,风神俊朗、不同凡俗之辈.现在诗人全家住在这种地方,他能不怡然自得其乐吗?“合得”二字,把诗人的心情完全表露无遗了.第三联进一步写心情,写他的自处之道:“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这两句最堪玩味.从字面看,无非写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了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也没有完全散开,因此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开了,那花很大,似乎俯视根部,自护其足.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齐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刖足(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诗中“卫足花”用了这个典故.笋变成竹子,向日葵开花,诗人何独着眼于竹之“低头”,葵之“卫足”呢?这自然象征了诗人一种心态:他自从二十八岁削职还乡,心中纵有许多牢骚,在康熙文网极密的时代,是不敢贸然发泄的,这个正直的诗人愈老而愈懂得避祸全身.他从忤世、傲世。

2.宋词鉴赏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解析:(1)赏析写景诗句的优胜之处,可以从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解答本题,首先读懂上片内容,然后从写景手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如远近结合,“林断”“山明”是远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是近景;高低结合,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如动静结合,“林”“竹”“山”是静景,“乱蝉”“翻飞白鸟”是动景;如调动多种感官,“乱蝉”是听觉形象,“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是视觉形象,“细细香”是嗅觉形象.另外,也可以考虑抒情上的手法,如寓情于景,还有修辞上“比拟”的手法,也可以从语言(炼字)方面进行分析,如“断”、“隐”、“明”这些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和最后两句进行理解分析.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最后两句,看似是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是愉悦,但是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即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以及抓住诗句中的“又”、“浮生”等词语,便可以把握住文字背后诗人的无奈和失意之情了;答案:(1)(4分)开放性题目,只要能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副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③写景有色、有声、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区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2)(4分)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翻译: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翻译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赏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在黄州时,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冈时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上片写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小小池塘尽收眼底.这里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镜头由远及近,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对仗工整.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充满了诗情画意,含意更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一副如诗如画的江村小景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片写散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江村小景绘好之后,则陡然一转,作者带我们步入画中:雨后初晴,拄着藜杖,踏着斜阳,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乡村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诗画般的美景,哦,这是何等的清闲安逸.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乃点睛之笔,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 词句的表面是。

3.夜归丁卯桥村舍 古诗词的翻译

白话释义:

在一个月凉,风静的夜里,有些客人在岩石的前面停船。在桥边,有只狗在叫,庭院空着,人都在沉睡着。在红叶半江船上,有很多人回家,家里还有二顷的田。

原文:唐代·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

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或许清新,却也过繁。

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但后人也同样认同他在这片领域开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主题。

许用晦居于丹阳之丁卯桥,故其诗名《丁卯集》,在大中以后亦可为杰作。自是而后,唐之诗益衰矣,悲夫! 《对床夜语》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

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

4.即事 王安石(诗歌鉴赏)

(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