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学习写好古典诗词1.明四声,即平、上、去、入,近体诗讲究声律和谐,抑扬顿挫,尤其是入声字,记住一些常用的入声字,许多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已归入到阴平和阳平字里了,如果还把这些字当成平声就会平仄不调。 2.掌握平仄格律和押韵,可以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的附录。 3.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古诗里的字大多是单字,现在好多字都是复合字,也就是用2-3个字表达古人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可以看看《古文观止》、《战国策》、《左传》、《二十四史》、《文选》。 4.多练习,可以从对对子开始,即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练习及至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九字对等等。这主要是针对律诗来说的,因为律诗中间两联是要求对仗的。 5.多看看唐代、宋代、金元、明、清、近代及当代著名诗人的近体诗 ,从中汲取营养。 6.拥有一些工具书比如《诗韵合璧》。 7.词是诗余,写好格律诗,自然可以写词,最好不要格律诗都写不好就写自称的所谓“词”。 8.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真的有意写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都可以写好格律诗词,这当然和个人天赋和悟性有关,达到什么地步就看你的恒心、苦心、悟性了。 祝你成功! 2.如何学习写诗唐以前的通称古诗。 唐以后的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古风又分为:一般古风(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和古风绝句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长律”),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 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 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写诗的注意事项:【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3.如何学写诗词呢这个问题曾见网友-春天的梦-提过,余亦作书答之。 今复见问,特转载,不弃,幸甚。 “答网友-春天的梦-写作诗词的路径“ 原题----本人喜欢古诗词,有时禁不住来两下,但常不知从何入手?想探讨需要将诗词格律烂熟于心,是依据格律按部就班的写作,还是先按字数写出再依格律雕琢呢? 莫多情答曰:在下对诗词也有所偏好,偶尔或赏,或作,或改。 不过都只是班门弄斧,附庸风雅而已,难登大雅之堂。区区以为诗词之道难以苛求,需见景生情,突发灵感,古人亦有诗兴大发之说。 若一味追求格律,工整冥思苦想,即使得之,亦不为高。最好是趁着灵感信手得来,或为长句,或作短歌,按格填词,对联绝句,无有不可,哪怕打油也罢。 事后录与纸墨,再慢慢推敲,删改增补,以求完美,岂不快哉?古体诗对格式,字数,对仗,押韵要求不高,若是律诗,绝句,词牌,那就必需工整押韵,可谓不易也。尤其是押韵,区区于此道也甚拙,古音与今音又有出入,南方吴音与中原音韵各有所差,实在不敢妄言。 区区一点拙知敝见,见笑于方家,还望互相切磋,不吝赐教。 正是: 胸无点墨才学小 不学无术妄自论 无韵无律也做诗 不工不整还说词 结尾四句藏尾:小 论 诗 词。 以博一笑 。 4.怎样学写宋词首先要有国学基础,这是最基本的,一些基本文言文单词,词语,句式,结构,语感等等,了解国学基本著作的常识,有深厚的基础你才能去写宋词,如果基础薄弱去写,那么最好也就是有形而无神,俗气没有境界。 其次你要多了解别人写的诗词,那些流传千古名家之词,多读,多体会,这些词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特殊词汇要弄明白,身临其境明白词作者的感受,掌握宋词的一些基本规律。 第三要了解什么是词,长短句,词牌,平仄要求等等,这些是你写词的框架。 第四,并不是所有符合规则的词都是好词,许多当代人的词,写的很拗口,或是无病呻吟,缺乏情感的注入,所以写词必须不能为写而写,需要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 第五写词很忌讳俗气,作者本身需要一定的境界,平静虚无的心态,才能灵感涌现,水到渠成,一个修为境界高的人才能成为诗词大师,我们普通人可以从模仿做起,不能急躁。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词,想象力很重要,好的想象力的人才会有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这是我对诗词的个人基本认知,未必正确,希望可以帮到你。 5.我想学写古诗,请各位前辈们指导指导,初学写诗要注意什么,谢谢了①不知道你是不是学生,如果是,你上语文课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虽然我承认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失败),觉得好的古诗就背下来,这就是积累。如果你不是学生,就找一些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书来看,学诗第一步就是要看诗、赏诗、背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②诗的气势和感情主要是靠意象来渲染的,平时要积累诗歌意象。举个例子,塞外诗中,什么大漠、孤烟、黄风、铁甲、角声、旌旗等等这些意象一铺陈出来,塞外那种雄浑悲壮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同样,山水诗中,什么烟雨、清风、明月、杨柳、涟漪、莲花、云霞等等这些意象一融入诗中,那种山清水秀的感觉也立刻出现了。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你,积累意象的重要性,同时,意象还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③平仄韵律,这个问题对所有初学者都是难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天生地对汉字敏感,我每次写诗,都很容易就能想到押韵需要的字,从写第一首诗开始,就是这样。其实新手写诗不必刻意追求每个字平仄严格相对,只需让末字平仄押韵即可。韵律是要靠感觉的,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种感觉自然而来。 ④最后,写诗不能为写诗而写诗,那样的诗没有灵魂,只有当自己心中有感、急欲抒发之时,写出来的诗才是佳作。 祝愿你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有感赠君诗一首,望笑纳: 大唐盛世已难再, 多少诗篇落尘埃。 千百年后学诗者, 勇敢创作莫徘徊。 6.我想学写古体诗,但是我一点基础都没有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 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二)柏梁体(三)换韵(四)古体诗的平仄(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李白其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全篇麌韵独用)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清"、"行"、"卿"、"兵"、"缨",庚韵;"星"、"冥",青韵。) 伤宅 白居易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 陆游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 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 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 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 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 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下面的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饮中八仙歌 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丽人行 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 7.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怎样学习古诗词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说简单,诗词不过是一种文体,与其他类型的文体一样,按要求去做便是。说复杂,毕竟诗词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点,要学好它,除了要基本上掌握平仄、音韵、粘对、对仗等基本格律外,还要掌握诗词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如铺陈、比喻、起兴、夸张、虚实、对比、通感等等。 学习的基本途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免不了从学习古人开始。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也。 所以,首先你要多读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古诗,由简单到难.由五言,七言到乐府诗等. 第一步,你要了解古诗词最基本的常识:韵脚和平仄.下面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view/722.htm /view/641.htm 然后,再落实到读每一首诗中,我是这样学习中国古诗的: 拿过来一首诗,1:认识诗中的每个字,搞懂生涩字词; 2:了解诗人及诗人做诗的历史背景; 3: 吟读至熟; 4: 弄明白该首诗的韵脚和平仄; 5:了解诗中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这样,你坚持下去多读多背,加以理解,慢慢的就可以熟悉古诗词了.红楼梦里面有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片段,虽是小说,但真的收益无穷. /view/644052.htm 每位诗人写诗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道理同书法是相通的。学作诗词从哪位诗人入手,这也和书法学习一样,“性之所近者”当为首选。 先学格律,格律可以先读王力的《诗词格律》,一般几天就可以通过。然后宜从律诗入手,五律多读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七律多读杜甫、李商隐、苏东坡、黄庭坚的作品。 最好先背上几百手,培养感觉。 诗可从小处学,比如你的学法;也可从大处学,即先背熟许多。 小处学的好处是可得精致,坏处是难放的开;大处学的好处是可见大气,但容易粗陋。最好的方法却是在网上,写来贴上去,自会有好事者评说讨论,一来二去,进步不快也难 学诗百法·对偶 一字对偶法 学作律诗,以对偶工稳为最要。 学习对偶之法,不外以平声字对仄声字,以仄声字对平声字;而字面则以类相从,如天类对天类,地类对地类,人类对人类,物类对物类,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其入手初步,可先任拈一字求其配偶,如风对雨、山对水之类。 因风雨皆天类字,山水皆地类字,风与山皆平声,雨与水皆仄声,故均可对。但亦有一字而可两对者,如风对雨,自是同类字之最相合者,然而亦可与地类之“水”相对。 又如宫对室、皮对革,皆以类相从,而宫又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徵,音止之一,故可对角、徵、羽等字;革又为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之一,故可对金、丝、匏等字。 明乎此,则属对自易,而不致为同类之字所束缚也。兹试就天、地、人、物四类,略举其例如下: 天类 风——雨 日——云 霜——雪 月——星 烟——露 雾——霞 雷——电 二字属对法 一字之对既熟矣,然后增一字而为二字对。 二字之对,有两字平行者,有两字侧串者。何谓平行?上下二字皆实字,或皆形容字。 如日月对虹霓、浓淡对深浅之类。何谓侧串?上为形容字而下为实字,或上为实字而下为形容字。 如蕙风对甘雨、月瘦对云痴之类。学者须知平行之字止可对平行,侧串之字止可对侧串。 至平仄则下一字须平对仄,仄对平,上一字则可平可仄,不必拘定。今再举例如下: 天类 春风——夏雨 白日——青天 风剪——月轮 三星——十雨 煮雪——餐霞 三字属对法 由二字对而增为三字对,其连缀之字须要自然,不可勉强硬凑。 兹试按照前例,分举如后: 天类 风吹花 对 日照树 月移栏 对 云出岫 看花日 对 斗草天 学诗百法·规则 〔 作者:刘坡公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考订四则法 何谓四则?一曰字,二曰句,三曰格,四曰法是也。学诗之有四则,尤大匠之有规矩。 因规以成圆,因矩以成方,是万古不易之常道,作诗亦何独不然?否则为拗句,为变体,不得谓之正格矣。故学者须先明四则,然后乃有进步。 而文人学士虽具出类拔萃之才智,亦断难越此范围焉。今试分析言之如下: 字 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且,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诗皆废矣。 故字贵圆活善用,如转枢机;清新自然,如瞻佩玉。 句 作诗最重句法,一句不妥,则全诗皆弱;一句不炼,则全诗皆涣。 盖以一诗之中,妙在一句为诗之根本。根本不凡,则枝叶自茂,故欲全诗有精彩,句法不可不讲究也。 格 诗之品格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学诗第一要义,诗格需求高尚,所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是也。 若念头一差,势必愈鹜愈远。故曰“取法乎上,仅 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法 作诗之法,不论律绝,先须除去五俗。一除俗体,二除俗意,三除俗句,四除俗字,五除俗韵。 至于古体今制之别,精朴深浅之殊,贵乎各求其似。汉晋高古、盛唐风流、西昆秾冶、晚唐叶藻、宋氏乖缕等类,若将自己之诗置诸古人诗中,识者不能辨别其真伪,斯可耳。 领会四体法 诗必有所谓而作。所为者何?既喜、怒、哀、乐之四体也。 喜而得之则其辞丽,怒而得之则其辞愤,哀而得之则其辞伤,乐而得之则其辞。 8.想学写诗作词 该怎样做起呢 有什么好的教学的书呢 非常感谢学诗就要先学律诗,学完律诗词就相对容易了,律诗和词都是有平仄和格律要求的,律诗相对来说是表较严格的,而且不能看现在的字典,古音和现在有和大差别,网上作诗的大多数是不安古音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用韵出韵的问题,要先买一本韵书《词林正韵》就不错,平水韵也可以,如果是教学王力《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就不错,王力的书很好也不贵。还可以买《笠翁对云》 如果想认真研究律诗就买本杜诗详注,老杜的诗格律上应该是比较严格的。学古风诗太难,现代人估计很难安下心做学问 学词的话,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小令好学,难写好。先有律诗的底子,词就好说了,而且词的韵部要求宽松和现代的,书的话可以看看叶嘉莹的 9.如何学习作诗词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 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 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 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 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 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 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 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 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 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 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 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 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 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 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 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 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 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 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 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 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 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 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 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 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