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江雪》全文解释及赏析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题目意思:江上雪景。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此诗可能是诗人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 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 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 2.《江雪》的赏析江雪鉴赏 千山鸟飞绝, 山岭重重,不见只鸟飞过, 万径人踪灭。 道路条条,也无人迹行走。 孤舟蓑笠翁, 只一条小船坐个穿蓑衣的老翁, 独钓寒江雪。 大雪纷纷,独自在的江上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三首古诗,《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中国文学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 3.古诗<江雪>的意思怎样理解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结合柳宗元当时做诗的背景: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当时作者心境应该是很苍凉的(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而且柳是比较清高得) 呵。 再看这诗,画面相当冷清,茫茫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独钓”,遗世独立,无人欣赏 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寒、冷、寂 4.江雪赏析元和元年(806)冬,南越数州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 柳宗元在永州这样的大雪天,看到在寒冷的湘江上有一个渔翁在垂竿钓鱼,景象特别凄清。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开头总写雪景,境界阔大。“千山”“万后”意象颇为宏大。 诗人通过想象、联想,由近及远创造出一幅壮美的艺术景象,给人以阔大、空寂、寒冷的感觉。三、四句写江景。 在这样“鸟绝”“人灭”的寒雪之中,竟然有老翁能安然独坐舟中垂钓,让人不禁称奇。诗人此时谪居永州,内心十分孤独清冷。 在这样的心境之中欣赏南楚大雪的奇观,就形成了“寒江独钓”的审美意象。这一意象寄寓了诗人顽强不屈、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独”字,更写出了渔翁不畏风雪,忘掉一切,孤高独行,凛然不屈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