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常见虚词有哪些古汉语常用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副词:1)时间副词:a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乡既、业、尝b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c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d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2)范围副词:a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b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3)程度副词.可分三类:a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c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4)情态副词.“俱、并、闲、微、窃、故、固、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数、亟、累、屡、仍、辄、每、复”5)语气副词.分五小类:a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b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c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d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e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6)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微、否”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8)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二、介词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三、连词:与、而、且、以、则、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之.四、语气词:1、按照位置分: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的虚词.。 2.古汉语常见虚词有哪些古汉语常用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副词:1)时间副词:a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乡既、业、尝 b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c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d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 2)范围副词: a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b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3)程度副词。可分三类: a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 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 c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 4)情态副词。“俱、并、闲、微、窃、故、固、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5)语气副词。分五小类: a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 b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 c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 d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 e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 6)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微、否” 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 8)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 二、介词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三、连词:与、而、且、以、则、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之。 四、语气词: 1、按照位置分: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的虚词。 3.古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含例句)(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 4.古汉语常用虚词有哪些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因 1.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 5.古诗中的虚词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重视的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而对虚词有所忽略。 其实虚词不虚,在诗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仅以人教必修4中所选的李清照的两首词为例来说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首词中的虚词,分为两类,一是单字虚词,如《醉花阴》中的“又”“不”“比”,《声声慢》中的“最”“怎”“也”“正”“却”。 一是复合虚词,如《声声慢》中的“怎生”。这些虚词,细细说来,各有其作用。 “不”与“莫道”合用,双重否定表肯定,强调的是词人李清照悲伤愁苦时的情状,“比”表示比较,突出李清照“为伊消得人憔悴”,形销骨立,比黄花还瘦,强调的是思念之深,刻骨离愁。“最”表程度,用在句中,表示秋天时节,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最难调养身体。 “正”表时态,正在进行时,写李清照南渡,丈夫病故,书信无处可寄,是以见到北雁南飞,感到伤心。“却”表转折,意思是“旧时相识”。 怎么回事呢?李清照早年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故称雁为“旧时相识”。一个“正”,一个“却”,表达的是悼念与思乡。 “怎生”,意思是“怎么”“怎样”。指的是晚年的李清照,孤苦伶仃,守着窗户独坐,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表达的是李清照内心的凄苦与落寞。总体上来说,有如下作用:一是让诗句顺畅易懂。 如《声声慢》中的 “正”“却”“怎”“怎生”。二是舒缓音节,如《声声慢》中的 “也”。 三是传情达意,深化意境。《虚词总说》谈道:“……虚词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 如《醉花阴》中的“又”字。这个“又”字,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强调的是李清照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了分离之悲更深。 着一“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一个“又”字,抒发的是李清照在又一个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古诗中的虚词,表停顿、关合、呼唤等常规作用,还有特别的传情达意的作用,这一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6.求古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你好,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搜索到的,请你参考 文言虚词用法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 7.古汉语常见虚词有哪些者、之、乃、而、乎。 一、者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老~。 作~。读~。 胜利~。未渡~。 卖柑~。符合标准~。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后~。 二~必居其一。两~缺一不可。 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6、姓。 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番。 ~边。相关组词:使者、患者、或者、记者、编者、行者、笔者、再者、侍者、长者、著者、读者、学者、作者二、之1、往:由京~沪。 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 取~不尽。操~过急。 言~成理。取而代~。 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 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 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相关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向之、之者、譬之、之国、之字、上之、所之、则之三、乃1、是:失败~成功之母。 2、连词。于是:因时间仓促,~作罢。 3、副词。才:唯虚心~能进步。 4、文言副词。竟:~至如此。 5、文言人称代词。你;你的:~翁(你的父亲)。 相关组词:乃至、乃尔、无乃、遂乃、便乃、来乃、顾乃、乃往、到乃、不乃、亦乃、胡乃、已乃、至乃四、而1. 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 战~胜之。取~代之。 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不烈,清~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 由南~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 挺身~出。为正义~战。 因公~死。视情况~定。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相关组词:而后、而今、然而、而且、继而、幸而、而已、因而、而立、而况、已而、从而、忽而、时而五、乎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否~?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无须~。 出~意料。合~规律。 超~寻常。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 郁郁~。迥~不同。 确~重要。7、跟“啊”相同:天~!相关组词:在乎、似乎、几乎、热乎、关乎、乱乎、於乎、二乎、全乎、邪乎、忙乎、类乎、玄乎、悬乎。 8.求古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学习这些文言文知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记忆,平时多记,多背诵。建议你用本小本子,把平时容易忘记的,容易出错,或者经常考的这些知识点记下来。有空的时候多看看,增强记忆。 还有,去买一本工具书,像什么古汉语词典啦,或者语文知识大全之类的辅导书,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查查看。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并持之以恒,是可以提高语文水平的。 9.古汉语中的十八个虚词1.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3.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