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板桥的诗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 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 《私刑恶》写道:" 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 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 2.郑板桥的《墨竹图》的资料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列于“扬州八怪”之首。他的怪,从一幅“墨竹图”和“难得糊涂”的书法即可看出。那一幅“墨竹图”,从构图上看,颇有独到之处。翠竹分两组纵列,上下顶天立地,犹似散乱的篱笆,此是画竹之大忌。满纸竹竿与竹节,仅寥寥几丛竹叶,可他在竹竿的空隙处又穿插了数行题跋,倒使得画面疏密有致,陡现出一派新奇。他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另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可在多处见到。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据说,他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倒铁钉、抓石子游戏,用铁钉与石子摆玩,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化入字体中。他的书法与笔画中间颇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味道,人们又称郑板桥的字是“乱石铺街”体。从郑板桥的字画中可体味出他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愤懑痛苦的内心。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穷苦教师家庭,自小丧母,家境清贫,其父取《尚书·洪范》中的“燮友克柔”之意,为郑板桥取此名字是冀望他成为随和的人,谁料到儿子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呢。他家仅有茅屋两间,坐落于县城东面的古板桥西。护城河水流清澈,人们用木板铺成一座桥,即称板桥。郑板桥长大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读了一些书,又刻苦自学,终成奇才。他忘不了这座桥,也忘不了在桥头观赏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号为“板桥道人”。他的号流传广远,本名倒不为人知了。他名列“扬州八怪”,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很瞧不起读书人,宣称“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自道“写字书画是俗事”,讨厌附庸风雅之人,而且公开张贴“笔榜”,标明其书画润金;他还是康乾诗坛的著名诗人,崇拜杜甫与李商隐,贬斥李白和温庭筠,认为后者不该与前者齐名。郑板桥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后,已是43岁,到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当县官,“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传说,由于他一再为灾民请愿,要求上司赈济,使得上司很恼怒,指责他“事先既不预防、准备,事后又不好好赈济,”甚至诬陷他假借赈灾来贪污舞弊。郑板桥愤然去职,以病乞归,寄居扬州,卖画度日。他辞官之日,潍县百姓痛哭挽留,万人空巷,家家户户为感念其政绩,画像以祀。 郑板桥的诗歌亦为一绝,有一些诗词与道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63岁时作客如皋,寄居汪氏文园,写的一篇《板桥自序》里谈到,他甚为推崇杜甫的诗歌,“板桥无不细读,”“一首可值千金”。而且,他以为,“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关心民间疾苦应是诗中重要主题。他诗歌中的《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篇,也确实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美,那些诗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与痛苦生活,体现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心。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可繁重的苛捐杂税仍是不见减免,农民们卖儿鬻妻,逃荒要饭,惨不忍睹。郑板桥作为地方官吏,觉得有责任向同僚及上司呼吁,谁想到反而横遭诬陷。这在当时以阿谀逢迎为风气的黑暗官场,郑板桥的性格又成为一“怪”了。 我最喜读郑板桥家书。他的书信据其自称,“共百数十通,”但散佚约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检,只存55通”了。这些书信,可以说是流露着真性情的精美散文,亲切平易,耐人体味,随手写来,绝不矫饰,颇有自然质朴之美,也是这位文化大师的心灵独白。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以为是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思想困惑与矛盾。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接近封建社会末世,已有大厦欲颓之势,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充满无奈,无力挽救时艰,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旧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此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与分裂的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 笔者……意外得见郑氏《墨竹图》(以下简称衙本墨竹),画中的题诗赫赫有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断其创作年月,应在1753年之前…… 3.郑板桥的《墨竹图》的资料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列于“扬州八怪”之首。 他的怪,从一幅“墨竹图”和“难得糊涂”的书法即可看出。那一幅“墨竹图”,从构图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翠竹分两组纵列,上下顶天立地,犹似散乱的篱笆,此是画竹之大忌。满纸竹竿与竹节,仅寥寥几丛竹叶,可他在竹竿的空隙处又穿插了数行题跋,倒使得画面疏密有致,陡现出一派新奇。 他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另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可在多处见到。 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据说,他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倒铁钉、抓石子游戏,用铁钉与石子摆玩,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化入字体中。 他的书法与笔画中间颇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味道,人们又称郑板桥的字是“乱石铺街”体。从郑板桥的字画中可体味出他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愤懑痛苦的内心。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穷苦教师家庭,自小丧母,家境清贫,其父取《尚书·洪范》中的“燮友克柔”之意,为郑板桥取此名字是冀望他成为随和的人,谁料到儿子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呢。 他家仅有茅屋两间,坐落于县城东面的古板桥西。护城河水流清澈,人们用木板铺成一座桥,即称板桥。 郑板桥长大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读了一些书,又刻苦自学,终成奇才。他忘不了这座桥,也忘不了在桥头观赏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号为“板桥道人”。 他的号流传广远,本名倒不为人知了。他名列“扬州八怪”,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很瞧不起读书人,宣称“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自道“写字书画是俗事”,讨厌附庸风雅之人,而且公开张贴“笔榜”,标明其书画润金;他还是康乾诗坛的著名诗人,崇拜杜甫与李商隐,贬斥李白和温庭筠,认为后者不该与前者齐名。 郑板桥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后,已是43岁,到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当县官,“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传说,由于他一再为灾民请愿,要求上司赈济,使得上司很恼怒,指责他“事先既不预防、准备,事后又不好好赈济,”甚至诬陷他假借赈灾来贪污舞弊。 郑板桥愤然去职,以病乞归,寄居扬州,卖画度日。他辞官之日,潍县百姓痛哭挽留,万人空巷,家家户户为感念其政绩,画像以祀。 郑板桥的诗歌亦为一绝,有一些诗词与道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63岁时作客如皋,寄居汪氏文园,写的一篇《板桥自序》里谈到,他甚为推崇杜甫的诗歌,“板桥无不细读,”“一首可值千金”。 而且,他以为,“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关心民间疾苦应是诗中重要主题。他诗歌中的《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篇,也确实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美,那些诗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与痛苦生活,体现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心。 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可繁重的苛捐杂税仍是不见减免,农民们卖儿鬻妻,逃荒要饭,惨不忍睹。郑板桥作为地方官吏,觉得有责任向同僚及上司呼吁,谁想到反而横遭诬陷。 这在当时以阿谀逢迎为风气的黑暗官场,郑板桥的性格又成为一“怪”了。 我最喜读郑板桥家书。 他的书信据其自称,“共百数十通,”但散佚约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检,只存55通”了。这些书信,可以说是流露着真性情的精美散文,亲切平易,耐人体味,随手写来,绝不矫饰,颇有自然质朴之美,也是这位文化大师的心灵独白。 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以为是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思想困惑与矛盾。 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接近封建社会末世,已有大厦欲颓之势,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充满无奈,无力挽救时艰,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旧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此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与分裂的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 笔者……意外得见郑氏《墨竹图》(以下简称衙本墨竹),画中的题诗赫赫有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断其创作年月,应在1753年之前……。 4.郑板桥 墨竹图的简介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列于“扬州八怪”之首。 他的怪,从一幅“墨竹图”和“难得糊涂”的书法即可看出。那一幅“墨竹图”,从构图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翠竹分两组纵列,上下顶天立地,犹似散乱的篱笆,此是画竹之大忌。满纸竹竿与竹节,仅寥寥几丛竹叶,可他在竹竿的空隙处又穿插了数行题跋,倒使得画面疏密有致,陡现出一派新奇。 他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另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可在多处见到。 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据说,他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倒铁钉、抓石子游戏,用铁钉与石子摆玩,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化入字体中。 他的书法与笔画中间颇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味道,人们又称郑板桥的字是“乱石铺街”体。从郑板桥的字画中可体味出他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愤懑痛苦的内心。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穷苦教师家庭,自小丧母,家境清贫,其父取《尚书·洪范》中的“燮友克柔”之意,为郑板桥取此名字是冀望他成为随和的人,谁料到儿子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呢。 他家仅有茅屋两间,坐落于县城东面的古板桥西。护城河水流清澈,人们用木板铺成一座桥,即称板桥。 郑板桥长大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读了一些书,又刻苦自学,终成奇才。他忘不了这座桥,也忘不了在桥头观赏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号为“板桥道人”。 他的号流传广远,本名倒不为人知了。他名列“扬州八怪”,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很瞧不起读书人,宣称“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自道“写字书画是俗事”,讨厌附庸风雅之人,而且公开张贴“笔榜”,标明其书画润金;他还是康乾诗坛的著名诗人,崇拜杜甫与李商隐,贬斥李白和温庭筠,认为后者不该与前者齐名。 郑板桥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后,已是43岁,到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当县官,“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传说,由于他一再为灾民请愿,要求上司赈济,使得上司很恼怒,指责他“事先既不预防、准备,事后又不好好赈济,”甚至诬陷他假借赈灾来贪污舞弊。 郑板桥愤然去职,以病乞归,寄居扬州,卖画度日。他辞官之日,潍县百姓痛哭挽留,万人空巷,家家户户为感念其政绩,画像以祀。 郑板桥的诗歌亦为一绝,有一些诗词与道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63岁时作客如皋,寄居汪氏文园,写的一篇《板桥自序》里谈到,他甚为推崇杜甫的诗歌,“板桥无不细读,”“一首可值千金”。 而且,他以为,“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关心民间疾苦应是诗中重要主题。他诗歌中的《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篇,也确实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美,那些诗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与痛苦生活,体现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心。 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可繁重的苛捐杂税仍是不见减免,农民们卖儿鬻妻,逃荒要饭,惨不忍睹。郑板桥作为地方官吏,觉得有责任向同僚及上司呼吁,谁想到反而横遭诬陷。 这在当时以阿谀逢迎为风气的黑暗官场,郑板桥的性格又成为一“怪”了。 我最喜读郑板桥家书。 他的书信据其自称,“共百数十通,”但散佚约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检,只存55通”了。这些书信,可以说是流露着真性情的精美散文,亲切平易,耐人体味,随手写来,绝不矫饰,颇有自然质朴之美,也是这位文化大师的心灵独白。 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以为是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思想困惑与矛盾。 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接近封建社会末世,已有大厦欲颓之势,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充满无奈,无力挽救时艰,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旧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此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与分裂的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 笔者……意外得见郑氏《墨竹图》(以下简称衙本墨竹),画中的题诗赫赫有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断其创作年月,应在1753年之前……。 5.四月十五月在树,淡风清影摇窗户,举酒欲心事来,主客无言宾客去基本信息 诗名:饮李复堂宅赋赠 作者:郑板桥 体裁:七言诗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原文 饮李复堂宅赋赠 ⑴ 四月十五月在树,淡风清影摇窗户。 举酒欲饮心事来,主客无言客起去。 主人起家最少年,骅骝初试珊瑚鞭。⑵ 护跸出入古北口,橐笔待直仁皇前。⑶ 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 萧萧匹马离都市,锦衣江上寻歌妓。⑷ 声色荒淫二十年,丹青纵横三千里。⑸ 两婴世网破其家,黄金散尽妻孥嬦。⑹ 剥啄催租恼吏频,水田千亩翻为累。⑺ 途穷卖画画亦贱,佣儿贾竖论非是。⑻ 咋画双松半未成,醉来怒裂澄心纸。⑼ 老去翻思踏软尘,一官聊以庇其身。⑽ 几遍花开上林树,十年不见京华春。⑾ 此中滋味淡如水,未忍明良径贱贫。⑿[1] 注释译文 注释 ⑴ 李复堂:李觯,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康熙间举人,曾为康熙侍从,后为宫廷作画,因不中款式被黜。出任滕县知县,罢官后在扬州卖画。他擅画花鸟虫鱼,先工笔后写意,笔力劲健,作品极富生趣。性情放荡不羁。为“扬州八怪”之一。 ⑵ 骅骝:骏马。珊瑚鞭:华贵的马鞭。 ⑶ 护跸:又作“扈跸”,护从皇帝车驾。跸,皇帝车驾。古北口: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长城要口之一,口外通往热河。橐笔:《汉书·赵充国传》中颜师古注:“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侍直:伺候。仁皇:康熙谥号“圣祖仁皇帝”的省称。 ⑷ 萧萧:马嘶声。锦衣:贵显者的服装。李鲜觯曾供奉内廷,所以穿着不凡。 ⑸ 丹青:指绘画。 ⑹ 婴:同“撄”,触犯。世网:世上的法令和禁忌。 ⑺ 剥啄:叩门声。 ⑻ 佣儿贾竖:杂役和商人。论非是:议论作品的好坏。 ⑼ 澄心纸:《蜀笺纸谱》:“南唐李后主造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 ⑽ 1738年(乾隆三年)李觯53岁时,又由别人荐举出任山东滕县知县。软尘:谓宦途。 ⑾ 上林:汉皇帝园囿,这里借指宫廷。京华,指京城。 ⑿ 此中:指官场之中。未忍明良:不忍丢掉良心。 译文 四月十五月亮挂在树梢,微风吹动树枝在窗户上留下影子。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可是心事随着而来,主客都无话可说,客人只好起身而去。主人发家时还很年轻,就像刚给骏马用上华贵的马鞭一样光辉照耀。他曾扈从皇帝车驾出入古北口,也曾作为顾问伺候在康熙身边。他的才能被世人所嫉恨,他们对李觯表面趋奉,心中却不是这样想李觯一人骑马离开都市,穿着华服去江边寻歌妓作乐。李觯为了解脱苦闷而耽于声色之娱,他的绘画同时驰名大江南北。李觯两次触犯禁令而被革除侍直和宫廷画师,他的家财散尽,妻子和儿女都非常生气。官府频频催租令人气恼,家中的千亩水田反而成了拖累。人到末路只好卖画,画也卖不上价钱,由着那些杂役和商人品头论足。昨天画了双松只完成一半,李觯因心绪不佳醉酒后把未完成的画稿撕碎。老了后却又走上了宦途,做个小官姑且庇护其身。十年没有看见京城的春色。官场之中虽然了无滋味,不过还是不忍丢掉良心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2]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所作诗,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孤儿行》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扬州》《自遣》《游焦山》《野老》等篇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提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3]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郑板桥诗词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60~61页 2. 衣殿臣编《郑板桥诗词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61~62页 3. 衣殿臣编《郑板桥诗词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前言 6.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 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 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 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 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 7.郑板桥写过什么诗,画过什么画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 扬州八怪" 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 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 《私刑恶》写道:" 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 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 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 三绝诗书画" 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 读书、教书" 、" 卖画扬州" 、"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 作吏山东" 和" 再次卖画扬州" 五个阶段.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8.清代诗人郑燮的另一个名字叫什么清代诗人郑燮的另一个名字叫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扩展资料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 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郑板桥 9.谁有郑板桥的诗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10.郑板桥的诗书画分别指什么郑板桥为诗书画三绝1.画之“绝”——遵循“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尤擅画兰、竹、石.他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入画,粗笔细描,疏密得宜;淡妆浓抹,恰到好处;笔力劲峭,画面清奇;淡雅隽永,自成一家.2、书之“绝”——书法独创“六分半书”,“乱石铺街”. 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人称其为“乱石铺街”. 板桥书法,融汇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以篆隶参行、楷,用作画的方法写成,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瘦硬奇峭,自成体貌,不落俗套,故只有“六分半书”,实则还有“三分半画.”这种把书画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字体,高低不一,大小不一,疏密不一,看似“乱石铺街”,实是错落有致,疏朗有序,纵横驰骋,挥酒自如.3,诗之“绝”——诗文应该“放言高谈”,“沉着痛快.” 郑板桥擅画兰竹,工书法,还善诗文.与他的书画一样,他的诗文也是很有特色,别具风格的.他说自己的性格“放荡不羁,谩骂无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