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助,关于古诗人一些趣事以及有关诗词这个比较有趣的,就是关于一枝梨花压海棠的那个。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还有一个野史的,也很有意思。 同性恋之风在中国源远流长,到了明清,随着市民经济日愈发展,也随着市民娱乐(包括戏剧小说业)的蓬勃兴盛,同性之好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著于文字。福建一地甚至被公认为培育“男色”的温床。李渔曾写道:“此风各处俱尚,尤莫盛于闽中……不但人好此道,连草木是无知之物,因为习气所染,也好此道起来。深山之中有一种榕树,别名叫做南风树。凡有小树在榕树之前,那榕树毕竟要斜着身子去钩搭小树,久而久之,钩搭着了,把枝柯紧紧缠在小树身上,小树也渐渐倒在榕树怀里来,两树结为一树,任你刀锯斧凿,拆他不开,所以叫做南风树。”文人雅客多将“南风”视为风雅,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与性灵文人袁枚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两位。 “(余)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郑板桥的自述。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有一次,一美少年因嗜赌犯律,当众被施杖责。郑板桥观刑时,见少年美臀受创,竟心疼得忍不住落泪! 再多加几个,有个东坡肉的。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与诗词有关的故事诗治野马 在儋州(在广东海南岛)北部的石马岭上,有一块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石头,叫做“东坡坐石”。坐石中央,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袍痕鞋迹;坐石附近,依稀可见马蹄的足印。 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八九百年前,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这是山上野兽作的孽,所以猎人们决定狩猎捕捉。 这天深夜,猎人们等候在荆丛隐处,正感到有点困倦的时候,只听见—阵马群的嘶鸣声。猎人们立刻循声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顶,马叫声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见半只马蹄印,这马群到哪儿去了呢? 天亮以后,只见马蹄过处,一片片庄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夜里,猎人们分头把守,一听见声音马上出击。同样地,只听见马群飞奔上山,还是不知道马群到哪儿去了。猎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起来。 这件事传到了苏东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没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决定跟猎人上山实地查看一下。 到了现场,苏东坡顾不得乱石绊脚,荆棘扎人。他沿着一个个若明若暗的马蹄印循踪辨影,一直上到山顶。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山顶上果然不见马蹄痕迹,只有一块块石头,千姿万态,矗立四周,仔细瞧瞧,却好象一匹匹石马。 “好家伙!”苏东坡高兴极了。猎人个个围拢过来争相问道。“怎么啦?”苏东坡指点着石像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完,挥笔题诗道。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石马岭赏诗观景。此后,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象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禽兽来糟蹋了。 苏东坡诗治野马的事,传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对苏东坡的诗文才学夸赞不已。所谓“东坡坐石”,相传就是苏东坡题诗时坐过的。 答案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3.求一则有关诗词的趣事?《岁暮归南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啊。这孟浩然也是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他是襄州襄阳人,就是现在的湖北襄樊人。所以,人们都管他叫孟襄阳。 一生之中作了很多有名的诗,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派,与当时的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孟浩然,大才啊,苏轼苏东坡赞扬孟浩然说他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就是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的人,那自然是高手。没听说二锅头对凉水的人进宫给皇帝造酒的。 这就说明孟浩然才华横溢。孟浩然自己也这么认为。 他生活在襄阳,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啊。关于这些名人贤士的故事数不胜数,这对年轻时期的孟浩然,影响很大。 孟浩然在青少年时期读的都是儒家经典,他姓孟啊,据他自己考证,春秋的亚圣孟子使自己的老祖先。所以,孟浩然以此为荣,发奋图强,刻苦读书,希望有一天学业有成,入仕为官,也好光宗耀祖。 但事情就是这样的,你有大才,未必能当官。你觉得挺有能耐,哎,仕途老不顺利。 在当时一提起孟浩然来,大家都知道,“哎呀!这小子诗写得好,大才!”大才,不管用。孟浩然眼巴巴盼着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哎,朝廷还没一个人重视他。 真是年年失望年年望啊!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地呢?为什么我这一身才华无人赏识呢?为什么朝廷上那些不如我的人,甚至说那些没有学问的人,都深居高官,这,这不公平!不公平啊,那年代就那样。 怀才不遇的人多了去了。 为此事,孟浩然一直闷闷不乐。一生气!我隐居去!我,我不当官了!当官有什么好?不如做个隐士!到这时候,他有点阿Q精神了。 一跺脚,隐居鹿门山。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作。 这些诗传出去,得到了人们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啊。当时很多名人都与孟浩然有书信往来。 哎,孟浩然觉得机会来了。我认识这么多的当今名士,而且还有很多都是朝廷命官。 今年可是大考之年,平我的才华,凭这些人在京师的关系,我要是去考试,能考不中么?可是,我这要是一去考试,就不能够隐居在此了,是不是可惜啊?但又一托自己的胡须,都已经花白了,看着胡须,喊着自己的名字:“孟浩然啊孟浩然,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在此鹿门山隐居,了此一生么?”看来这个孟浩然还不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当官。 于是孟浩然,离开鹿门山,赶奔京师长安,他要参加进士考试。 这个时候,孟浩然多大了?四十岁了!到了长安,参加考试。觉得自己答的挺好,高高兴兴把试卷交上去。 等着放了榜了,找了半天,榜上无名。没中!哎呀!孟浩然失望之际啊。 找了家酒楼喝闷酒,正喝着,走进来一个人。 “哎呀,孟兄,你在这儿呢,找你找的好苦啊。 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喝酒呢。”孟浩然抬头一看,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大诗人,名士,王维王摩诘。 咱不说了么,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那不仅因为两个人写诗的风格有相近之处,也是因为两个人是好朋友,交情莫逆。但同样是大诗人,两个人的境遇大不相同。 王维还比孟浩然小两岁,头七年,人家就中了进士了,官拜太乐丞。后来由于一些事情遭贬离了京师。 但是,过了些日子,又被重新任用,召回了长安。孟浩然和王维交情深厚,到了长安,没少受王维的照顾。 今天王维知道发榜,也提朋友着急,他就出来看榜,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没找到孟浩然。 完了!准知孟浩然落榜了。 怕孟浩然想不开,赶紧到店房中找。店房里没找到,他就满大街逛酒馆。 因为孟浩然爱喝酒啊,可以说有点嗜酒,平常王维没少陪孟浩然喝酒。果然这么一找,给找到了。 “哎呀,孟兄,你跑这来了。别自己喝闷酒了。 我明白,不就是今年落榜了么?咱们来年再考啊。 另外,孟兄,我给你透露个信,当今圣上看到你的诗了,赞不绝口啊。 这就是没有人递一句话啊,这要是有人一递,一举荐你,您就上去了。别喝闷酒了,别喝了。 我哪天碰到皇上,找机会给你说说。你别着急!”“哎!摩诘,这就是命啊!你不认不行啊。 在这个世界里,你有才也白搭,无人赏识。 ”“哎,别说这些牢骚话!别喝了!走!正好今天翰林院没人,我带你到哪儿,咱俩好好聊聊,聊点痛快地事儿。 想这些烦心事干嘛呀,没用!走走走!”说着,王维一挎孟浩然的胳膊,生拉硬拽给拽到内署去了。内署是哪儿?就是翰林院。 现在王维在翰林院供职。私自把孟浩然拉这儿来了。 其实孟浩然经常过来,咱说了,孟浩让当时交接了一大批名人高士,翰林院来过几趟。今天一看,翰林院果然空无一人。 王维呢,在这里还藏着酒呢,拿出来,“在这儿喝多好,又没人打扰。你我边喝边谈。 赋诗唱和,岂不美哉!”孟浩然一看,也乐了,“唉!也是,不想那烦心事了。 中举也是活,不中举四十年也活这么大。” “说得就是啊,别想那个了,来来来……”王维拿出了酒杯,给倒上酒。两个好朋友就在这翰林院内,赋诗唱和。 几杯酒一下肚,人一晕晕乎乎,再有知己在身旁,什么烦心事都没了。两个都是大诗人,约合越高兴,越谈越高兴。 高兴起来,拍案大笑,“哈哈哈,哈哈哈……”这一笑一拍坏了。 怎么?惊动人了。 这是朝廷里面,今天当今皇上唐玄宗李隆基闲暇没事儿,由宦。 4.古诗词发生的趣事作文好听的题目今天下午第二节课,由于我们背的古诗达不到数量,老师又让我们读《中华经典》上的古诗.老师对我说:“也不用挑了,按我们的顺序读.”说完忙自己的手头工作了.我翻看书,从第一页第一首诗开始读了.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这一首是我们以前学过,这就上五年级了怎么还让背 比较难背?有什么重要的地方?不想了,老师让读咱就读.第二首古诗是《杂诗》,这一首我们没学过,此时我对第一首古诗的疑惑消除了.第三首古诗是《春晓》,第四首古诗《悯农》,老师这是我们一年级就学过的,你为什么还让我读吗,你说古诗名,同学们全部给你默写出来.我在心里嘀咕,偷眼看下边的学生,好像都是一脸迷糊,还有的再指指点点,不知道他们是在指我,还是在指我的字.我又偷眼看老师,她正在专心致志的写她的作业.唉!左右为难.读?不炒?-------------“哎,你怎么读成第一学段的了?”老师迷惑地说.“啊,魏xx,你让我们白读了.”“我的心血呀.”同学们一片狼嚎,唉声叹气,叽里呱啦.“你不是让我按顺序读的吗?我就读了.”我无辜的说.“我的意思是从我们第三学段那里并且是从我们昨天读的地方之后按顺序读.”老师面带笑容的说.对呀,这些天我们一直在读,不可能从第一页第一首诗开始读的,我怎么没想到呢?再看下边的同学,一片沸腾,如果不是老师在这里,他们可能要吃我.好惭愧,只感觉脸在发烧.唉,我怎没就不用用脑子呀,读诗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在这个过程中,问问老师,也不会出现这个结果.看着我的同学们,那么激愤,看着老师悠然自得,似笑非笑,我也想笑但不敢笑出来.“你们真没良心,魏凯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你们那么聪明,为什么不早提出来?我也有责任没有说明白.好了重新读吧.”一句话,让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我回想着同学们怪样,怀着愉快的心情又读了起来.…………后来我听老师说,其他班也有类似的笑话发生.笑话归笑话,但教训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凡事,多思、多想、多问. 5.有没有关于诗词的趣事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 浣溪沙 纳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6.作文我与古诗词趣事六年级四百字我与古诗词趣事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古诗词了,是爷爷教我背的《静夜思》,爷爷教一句,我背一句,我只觉得琅琅上口,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后来,我上了小学的时候,邓老师要求我们背很多古诗,老师每天往黑板上抄一首古诗,要求我们第二天会背,可我背诗的速度很慢,半个小时才背一首诗,还有一些写的作业,每天总是很晚睡,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每天让我们背古诗,心里十分不愿背诵。但随着背诵古诗越来越多,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心,通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明白了王维身在异乡孤独飘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那颗乡愁之心。也理解了《静夜思》中李白深夜孤枕难眠,思念故乡的情怀。《清平乐�6�1村居》中辛弃疾通过通俗易懂的几句话,便描绘出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温馨生活画面,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让我叹服不已,我更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求我们背那么多的古诗。我也越来越爱背古诗了。 古诗虽然带给我了烦恼,但它也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古诗啊,我爱你。 7.古诗趣事【来 历】 [编辑本段]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8.跟经典诗文有关的故事<;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译文】去年今日,就在这一座门厅当中,那美丽的面庞和桃花互相映衬着,都是一般的绯红。可是如今,那美丽的面庞不知到何处而去,只剩下满树桃花和从前一样笑对着这荡荡东风!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解析】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有情人终成眷属。据《本事诗》记载,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而《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也是颇有特色的,它不仅使这个故事大为生色,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四讲述了一个由时间创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护的少年,资质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节,崔护独自来到城南郊外,看到一处花木丛萃的庭院,占地一亩却寂若无人。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少女娇艳的容貌在门缝中若隐若现,简单的对话之后,崔护以“寻春独行,久渴求饮”的理由进入院内,崔护饮水期间,少女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研”。两人四目相视,久而久之。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此后的日子里,崔护度日如年,时刻思念着少女的容颜。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终于再次起身前往城南,来到庭院门外,看到花木和庭院还是去年地模样,只是人去楼空,门上一把大锁显得冰凉和无情。崔护在伤感和叹惜里,将一首小诗题在了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余华《活着》日文版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