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古诗赞美兴化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清·郑板桥 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烟蓑鱼笠水云居,鞋样船儿蜗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打桨十年天地间,鹭鸶认我为渔子。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鼓一尊开。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柳坞瓜乡老绿多,么红一点是秋荷。暮云卷尽夕阳出,天末冷风吹细浪。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园。船窗无事哺秋虫,容易年光又冷风。绣被无情团扇薄,任他霜打柿园红。 2.用古诗赞美兴化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清·郑板桥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 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烟蓑鱼笠水云居,鞋样船儿蜗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 打桨十年天地间,鹭鸶认我为渔子。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鼓一尊开。 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柳坞瓜乡老绿多,么红一点是秋荷。 暮云卷尽夕阳出,天末冷风吹细浪。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园。船窗无事哺秋虫,容易年光又冷风。 绣被无情团扇薄,任他霜打柿园红。 3.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理解记忆 就是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来记古诗。 一些简单的古诗学生一读就懂,不必多讲,如《咏鹅》《春晓》。一些较难的,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可以让理解力稍强的孩子来解释,要是没有人会的,就由老师来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即可。 遇到一些较美的句子或名句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品味,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诗,去记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会告诉学生这一句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千山鸟飞铯,万径人踪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我会领着学生去感受它的对仗工整,体会用字的精致。不一定要人人都懂,只要能意会就行。 即使连意会都做不到也没关系,在古诗抑扬顿挫中就自然领悟了诗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熟读而后成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这就是古诗——中华五千年的瑰宝独有的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4.小学经典诵读古诗文做法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 李知郿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 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 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 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 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 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 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 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 读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上,笔者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在学生诵读时, 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 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 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讲解,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后再进行诵读,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3. 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教师可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 会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大提高。 2. “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 的这种“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 “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 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学生自然会感兴趣。 5.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2、采用激励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 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 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 6."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美德"专题教育诵读中华千古美文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 王淑清 发布时间: 2008-3-21 9:48:23 中华古诗文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文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校自1998年参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会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至今已有10年,我们始终以“诵读中华民族之诗文,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诵读活动要有制度保证 1、分年级定内容。 开学初,根据学生特点,把中华古诗文读本分层次发给各年级。为了有力地推进诵读活动,我们将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开展诵读活动创造了条件。 2、专时专用。每天早晨7:30为古诗文诵读时间,每位中队辅导员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并进行讲解。 在小干部的带领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古诗接龙,即使放学了,也都是在朗朗的诵诗中走出校园。 3、多种形式展示。 各中队每月一节班会进行古诗文展示,唱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跳古诗、赛古诗等形式丰富。活动后教师及时讲评、表扬,充调动每个孩子背古诗的积极性。 4、分层验收。每月底少先队组织要对全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背诵的古诗文验收。 低年级口答,中高年级采用问卷形式,同年级相互验收。 5、奖励激发兴趣。 每学期末结合每月验收成绩评选出我校“诵读标兵”、“诵读之星”、“诗圣”、“诵读优秀班级”,由校领导为他们颁发奖状及奖品。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 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 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 课间学生们一边跳皮筋,一边背古诗,他们从中体味到了古诗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学生们在美术课上依据古诗意境画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作品,大胆想像,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 “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不仅从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文所蕴含着的崇高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感受到我们伟大民族不变的精神和灵魂。 三、诵读千古美文,指导孩子学习民族艺术技能 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在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激发学习民族艺术技能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组织了学习丰富的民族艺术技能的课外活动。每个年级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学习民族艺术技能的特色活动:学剪纸,练刺绣,展现民间技艺;学书法,练篆刻,展现民族风骨;唱京剧,画国画,展现民族气节;转手绢,跳舞蹈,展现民族风情;学骑独轮车,展现民族意志。 在一次次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练就了一手刚劲有力的中国字,每个孩子都学会了一种民族艺术技能。他们创作出了一幅幅精致的剪纸、刺绣、篆刻、国画、书法作品。 望着自己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孩子们更加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望着雕刻出的一个个小印章,孩子们更加领悟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望着自己刺绣的“小老虎”枕头、漂亮鞋垫,六年级的男生们都说:“真没想到我的手这么巧,我真了不起!这已不仅仅是一双漂亮鞋垫,一个‘小老虎’枕头,她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美,她是我们专注习惯的体现。”孩子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体会到了民族艺术之美,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四、诵读千古美文,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务力为艰”,这古训时时教育着老师们、孩子们勤俭节约。来到我校,您会看到,每个水龙头前有一位五(1)中队的同学,他们在提醒大家节约用水;您会看到,每班的节约小标兵随时监控着教室的灯、电扇、空调的开关;您会看到,高年级的同学们在主动的检修课桌椅;您会看到,孩子们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书读。 您会看到,孩子们在利用废旧物资作画、做服装等艺术品;您会看到,校园内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