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中,如何鉴赏炼字古人写诗,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鉴赏评价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这些精妙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古诗学习方法:词达意为您从老师的角度来解读,请参考: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很多时候是“立象以尽意”的,所以一般不要一味的死解,只给它唯一的阐释,而要想法设法挖掘诗歌的各种内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体味它,应用它,古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就是那源头活水,各人饮之都有他自己的感味。 也给学生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1、入境---移情模式 “境”就是古典诗词字里行间所映射出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或者说作者当时写诗词之时的情景。 由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仅存的白纸黑字而欲入诗歌之境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办法“造境”,造境就是想法营造一种气氛。常用的媒介、手段有音乐、视屏、图画、优美的文字阐释等等。 例如对于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可以在读懂了基本字词及表面诗意之后,给学生放一段邓丽君演唱的“一剪梅”歌曲,利用“以乐感人”的效果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诗歌鉴赏,试着理解、同情(西方所谓的移情)作者当时的心境,进一步做出理性分析。 2、寻象---尽意模式对于简短的古典诗词来说,作者往往是利用一些取材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生活中的“意象”来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诗词的基本意境,就必须首先对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做出正确的理解。 通过分析基本“意象”,透视作者的表情达意及其所在。比如李白的《苏台览古》,作者用“旧苑”、“荒台”、“新柳”等表达了一种风华不再、残迹斑斑而只剩烟柳依旧的沧桑萧瑟之感。 如此等等,都是“寻象以尽意”。 3、吟诵——体味 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吟诵”这一手段体现出它“潜移默化”的价值。 简单说就是吟诵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和韵律,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自我吟诵中体验诗歌的魅力所在,主要是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一般的诗词都可以用这种模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他,有时候还要借助于其他手段共同完成对诗词意境的基本把握。 4、翻译——创作 模式如果通过教学,接受者即学生对诗词的基本内涵和情感意境等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优美语言去翻译古诗歌,进而也可以选取诗歌中的某一个意境、意象去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见解,尝试创作,亲自体验。 古诗词教学法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 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这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先仔细的研究了苏轼的遭遇和思想感情,课堂上就有这样深情地介绍:“有这一位词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旷达,有人说他本非凡间子,只应天上有。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一生却颠霈流离,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最后病死于琼州内迁的途中。 就在他密州任上,本以为可以和他最亲的亲人相会,不想又成‘空余恨’。这位词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 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苏轼当时的内心情感,再读他的词。”学生在教师深情的引导下被溶入了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内心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参与,能更好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达观。 二 声情并茂,增强形象 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教学时配以图画、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1、以画配诗: 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 我在教学《惠崇》时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已在用彩色粉笔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 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方向边看边诵,只给两分钟,学生就会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一段绘景的话语。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透过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两三枝粉红的桃花分外耀眼……” 。 2、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播放了《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播放了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三、抽丝剥茧,质疑求真 一些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 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理的过。 3.求高三语文诗词鉴赏教案一份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内容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1—3 课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试题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 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 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 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 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 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 4.古诗鉴赏之练字 答题步骤及其相关知识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古诗炼字赏析文章很紧急1、李弥逊的《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首句中的“网”字妙.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是千古名句.一轻一闹逸趣横生.如丝的杨柳临风飘拂,如轻烟淡雾,这已是绝妙的比喻,但词人还觉不够,又用通感的手法,着一“轻”字,让气温有重量,似乎可称斤计两;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3、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句想象明晨雨后春色满城、百花盛开的美景.一个“重”字写出了花因有雨水的滋润而沉甸甸的,表现出春雨过后红肥绿翠的蓬勃生机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5、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6.语文:修辞手法(诗歌鉴赏)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不可,“惊”字有意外之感,惊喜,形容春天来得突然,春光出现得突然。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对比。 理由如下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