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举一反三的古诗有哪些搜索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关于古人举一反三的例子《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成语“举一反三”就是从这句话来的。 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 复,再告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暂时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不复也,并不是放弃了再教育,而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