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鹧鸪天.代人赋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 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 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 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2.(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8、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9、)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8、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标签】诗歌鉴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解析】1。 描绘了什么景象,关键是找出相关的意象,从词中来看,陌上柔桑、东邻蚕种、黄犊等意象表明这是农村,而且嫩芽、细草等意象则点明了时间。 所以只要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2。仔细品读最后一句,城中与乡间风景有着鲜明的对比,在情感上也有所对比,其倾向性不言自喻。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1)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3分)(2)(1)将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进行对比,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融情于景(1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而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 (2分)(2)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则说明代替别人写的这首词,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借荠菜花的形象劝慰“别人”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2分)解析:无。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试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诗人选取了早春乡间特有的景物:平冈、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由晨到暮,有暖有寒,点染出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鸣”“点”二字,亦声亦画。3.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1.分 析:答题范围是词的上阕,要求学生鉴赏上阕中描绘的形象,这类题目的答题,最好是先概括,后具体还原描绘。 本词上阕描绘的是一副初春的景象,有四幅画面:陌上、东邻、平岗、寒林,学生只要展开想象,进行适当描写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分 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学生紧扣“情景凄清”特征,展开想象,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分 析:最后两句,范围很小,仔细推敲,最后两句只描写了两个物象:桃李、荠菜花,它们分别处于城中、溪头,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里使用了对比。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田园自然的热爱,反之,表达了他对世俗喧嚣生活的厌弃。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呜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意对即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意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