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描写陕西的诗句 描写陕西的诗句1.描写陕西的诗句长相思,在长安 唐 李白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 唐 杜甫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 李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贾岛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 韦应物《酒肆行》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唐)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唐】 作者:【崔颢】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唐】【卢照邻】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宋·苏舜钦《长安春日效东野》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指长安 2.描写陕西的古诗词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 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 萧索汉水清,缅通淮湖税. 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 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生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 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 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 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 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 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 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 《汉中行》宋 黄裳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 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七月八月{左禾右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 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 君不见屯军十万如貔貅.椎牛酾酒不得饱, 飞刍挽粟无时休.禾稼登场虽满眼, 十有八九归徵求.军前输米更和籴, 囊括颗粒无乾糇.棱棱杀气森平原, 虽食我肉不敢言.阵马如云动雷电, 戈戟摐撞相腾喧.口边夺食与马啮, 马饱人饥无处说.大吏明知但吁叹, 百姓俛首当擭窃.天高日薄炊烟冷, 村落萧条往来绝.君莫问我汉中连年事, 肝膈难言眼流备.似闻今年春, 关外四五州.岁饥人无食, 饿者颇亦稠.蕃人欲寇边, 此事信有不.时涂苟如此, 人生不如死.死即万事休, 生则何时已.语多情极辞转哀, 野风飒飒吹黄埃.荒村相对两呜咽, 收泪问我方来.作官骑马不易得, 具与天子怜婴孩.老翁已老死不惜, 家有儿孙方戢戢.愿群富贵为爱惜, 莫教还似翁今日. 《归次汉中境上》宋.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3.关于陕西的诗词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关中言怀 【唐】黄滔 三秦五岭意,不得不依然。 迹寓枯槐曲,业芜芳草川。 花当落第眼,雨暗出城天。 层阁浮云外,何人动管弦。 关中言怀 【唐】黄滔 事事朝朝委一尊,自知无复解趋奔。 试期交后犹为客,公道开时敢说冤。 穷巷住来经积雨,故山归去见荒村。 举头尽到断肠处,何必秋风江上猿。 晚春关中 【唐】黄滔 忍历通庄出,东风舞酒旗。 百花无看处,三月到残时。 游塞闻兵起,还吴值岁饥。 定唯荒寺里,坐与噪蝉期。 4.关于陕西的古诗1、《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明代: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译文: 御史中丞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四塞河山尽纳入我大明版籍,中原父老百年后又见汉衣冠。 月落鸡鸣自可从容出函谷关,太华顶上立马遥望白云飘散。 料到您此次西行一定常回首,如今长江南岸就是国都长安。 2、《暮秋独游曲江》 唐代: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3、《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4、《曲江对酒》 唐代: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5、《长安春望》 唐代: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5.关于“陕西”的诗词有哪些1.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至分陕》 2. 广立湖中义学,盛集陕西义社,良法自家传。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水调歌头·昭代数人物》 3. 孤客秋风里,驱车入陕西。年代: 唐 作者: 顾非熊《秋日陕州道中作》 4. 陕西的秦家得了风水,他那蚕食方法起的心高。年代: 清 作者: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5. 唐君常欲为陕西官,慨然有功名之志。年代: 宋 作者: 苏辙《送唐觐》 6. 刺史莫嫌迎候远,相公新送陕西回。年代: 宋 作者: 郭奕《题漫天坡》 7. 自从陕西有斯人,灾祸年来何太频。年代: 明 作者: 韩邦靖《长安宫女行》 8. 当时陕西有廖大,此事恐是兹人专。年代: 明 作者: 韩邦靖《长安宫女行》 9. 莫忘交游分,从来事一同。年代: 唐 作者: 罗隐《陕西晚思》 10. 肴函为客乐,巴蜀故乡荣。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送蒲君赴陕西漕属》 11. 释义以及诗人简介 1. 肥沃的田畴。 唐 骆宾王 《至分陕》诗:“ 陕 西开胜壤, 召 南分沃畴。” 2.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3. 顾非熊,[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4.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5.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