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庐山诗词《登庐山》唐 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 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 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登庐山》明 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登庐山》宋 晁补之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 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欲归家鬓已斑。 供参考。 2.诗词《登庐山》一、诗词《登庐山》原文如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二、译文: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三、赏析:首联从动态入手。 “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势力的叫嚣,“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 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 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四、作者:**(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 1949至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 因**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诗词七律登庐山内容是什么1、**诗词《七律.登庐山》内容是—— 七律·登庐山 现代 .**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九派、三吴:**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江天:江和天。 浪下:江水流下。 陶令:陶渊明。 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题解】 本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当时**上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他在九月一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 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 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2、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是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 4.**诗词,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是现代诗人**所作。 全诗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译文如下: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 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作者简介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思想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登庐山。 5.七律·登庐山是词还是诗七律是律诗之一----七言律诗。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还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6.《登庐山》诗句诗句急《登庐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书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登庐山望石门》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崭绝类虎牙,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 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7.七律登庐山诗意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 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 **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 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 “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 “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 **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为首的中国**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 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 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 “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 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 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 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七律·登庐山是词还是诗七律是律诗之一----七言律诗.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还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