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描写儿童的生活的古诗词 2.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古代描写儿童的生活的古诗词1.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 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6.崔道融《溪居即事》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7.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震 10.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2.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词有哪些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3.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4.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有哪些呢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2、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4、龙头舴艋吴儿竞。——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6、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鲍照《拟行路难·其六》7、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舟过安仁》8、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李涉《牧童词》9、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10、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11、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1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13、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14、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韩愈《听颖师弹琴》1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16、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1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1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19、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20、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21、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牧童》2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2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黄庭坚《牧童诗》24、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2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2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27、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2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29、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30、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3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王维《渭川田家》32、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33、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3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35、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忱《吊白居易》3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37、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杨万里《稚子弄冰》38、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39、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40、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41、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4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43、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杜甫《赠卫八处士》4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45、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高翥《清明日对酒》46、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4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4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49、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元稹《织妇词》5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51、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杜甫《又呈吴郎》。 5.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6.崔道融《溪居即事》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7.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震 10.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6.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1、 牧童 <;唐>;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的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2、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有没有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写儿童的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二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赓和,胜终日饱闲也 范成大 学业荒呻毕,欢悰隔笑监。 入秋复先幕,过夏亦疏帘。 门客嗔愁思,家人献吉占。 尤怜小儿女,时报鹊鸣檐。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村居 明 高启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那么多 有需要地么?。 2.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6.崔道融《溪居即事》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7.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8.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 震 10.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11.春山游骥图 人人说道, 牧童尚小. 那是我, 独享最好. 多梦季节, 知音非少. 看: 鸟儿唱, 鱼儿游, 马儿跑. 春光依旧, 红颜已老. 只可惜, 旧情未了. 朝思夜盼, 问君知否? 有: 片片云, 淡淡风, 青青草. 附: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3.关于写儿童生活的古诗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池上 **词 **才六岁, 小娃撑小艇, 未知巧与拙。 偷采白莲回。 向夜在堂前, 不解藏踪迹, 学人拜新月。 浮萍一道开。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 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 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 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 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 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 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 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平淡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不仅写得新奇,还塑造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 5.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