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寒食的意思

1. 古诗词寒食鉴赏

2. 寒食古诗词的拼音

3. 古诗词寒

古诗词寒食鉴赏

1.韩翃《《寒 食》》) 诗意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2.《寒食》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一个主题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全诗用白描手法与实,刻画呈室的气张

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时也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

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

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人的思想感情。

3.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可谓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及译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查看全部2个回答相关问题全部古诗《寒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19 浏览2331寒食 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 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246 浏览67002019-04-10寒食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简略寒食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体现了作者对宦官专权的不满和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之情197 浏览23912020-01-16寒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10 浏览3742018-04-12《寒食》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寒食》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其实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的朝代,所以一般唐人写诗时都喜欢借助汉代来比喻唐朝,而这首诗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唐朝。

寒食需要三天焚火,本来应该第四天才可用火,但是在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国戚。 从这件小事就足以说明皇帝对皇亲国戚是特别恩宠。

但是诗人在这里写得非常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进行开头,还用东风拂柳的描写非常自然地引出皇官。就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能非常容易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查看全部8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寒食》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 《寒食》是一首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的诗。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进而,。

4.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可谓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及译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5.寒食 韩弘古诗原文欣赏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五侯:宦官宠臣。

【诗文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

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

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

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寒 食。

6.寒食(韩翃)的译文和赏析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由来】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

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

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

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关于由来的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

7.陈与义的《寒食》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赏析

仅作参考: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拟人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这两句对联式的诗,十分工整,表达也比较明确: 有诗酬岁月,说的是诗人常在赋诗填词上下功夫,而不计较岁月的流失; 无梦到功名,则是说诗人对于官宦仕途没有兴趣,也不去作这样的梦想. 总起来说,这诗句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志向.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寒食古诗词的拼音

1.有拼音的古诗《寒食》

hán shí

寒食

hán hóng

韩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城无处不飞花 ,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寒食东风御柳斜 。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日暮汉宫传蜡烛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轻烟散入五侯家 。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2.寒食野望吟这首诗的拼音

寒食野望吟

作者:白居易

wū tí què zào hūn qiáo mù , qīnɡ mínɡ hán shí shuí jiā kū 。

乌 啼 鹊 噪 昏 乔 木 , 清 明 寒 食 谁 家 哭 。

fēnɡ chuī kuànɡ yě zhǐ qián fēi , ɡǔ mù lěi lěi chūn cǎo lǜ 。

风 吹 旷 野 纸 钱 飞 , 古 墓 垒 垒 春 草 绿 。

tánɡ lí huā yìnɡ bái yánɡ shù , jìn shì sǐ shēnɡ bié lí chù 。

棠 梨 花 映 白 杨 树 , 尽 是 死 生 别 离 处 。

mínɡ mínɡ chónɡ quán kū bù wén , xiāo xiāo mù yǔ rén ɡuī qù 。

冥 冥 重 泉 哭 不 闻 , 萧 萧 暮 雨 人 归 去 。

原文: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4.带拼音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

▪ 长歌行

▪ 七步诗

▪ 敕勒歌

▪ 咏鹅

▪ 回乡偶书

▪ 咏柳

▪ 凉州词

▪ 登鹳雀楼

▪ 春晓

▪ 宿建德江

▪ 凉州词

▪ 出塞

▪ 从军行

▪ 芙蓉楼送辛渐

▪ 鹿柴

▪ 竹里馆

▪ 送元二使安西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别董大

▪ 静夜思

▪ 古朗月行

▪ 望庐山瀑布

▪ 赠汪伦

▪ 独坐敬亭山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早发白帝城

▪ 秋浦歌

▪ 望天门山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绝句其二

▪ 赠花卿

▪ 江南逢李龟年

▪ 春夜喜雨

▪ 绝句其一

▪ 江畔独步寻花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江雪

▪ 寻隐者不遇

▪ 枫桥夜泊

▪ 渔歌子

▪ 寒食

▪ 滁州西涧

▪ 塞下曲

▪ 游子吟

▪ 竹枝词

▪ 乌衣巷

▪ 望洞庭

▪ 浪淘沙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忆江南

▪ 悯农其一

▪ 悯农其二

▪ 山行

▪ 清明

▪ 江南春

▪ 秋夕

▪ 乐游原

▪ 商山早行

▪ 元日

▪ 泊船瓜洲

▪ 梅花

▪ 望湖楼醉书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惠崇春江晓景

▪ 题西林壁

▪ 夏日绝句

▪ 示儿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小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四时田园杂兴

▪ 春日

▪ 菩萨蛮

▪ 题临安邸

▪ 游园不值

▪ 墨梅

▪ 石灰吟

▪ 咏喇叭

▪ 竹石

▪ 己亥杂诗

5.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sha厦)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在诗句中句末大多是名词,意思是一层的棚户房,读sha通“厦”。

古代“高楼大厦”是高的楼和大的棚房两种建筑。历经宋朝后战乱,中原无数城市村落沦陷、残民南逃,中原很多文化丢失没落

古诗词寒

1.求十句描写寒的诗句,还有赏析.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 《山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铃霖》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李清照 《声声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挝钟高饮千日酒,却天凝寒作君寿.李贺《十一月》千山积雪凝寒碧,梦入枫宸绕御床.牟融《闽中回》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魏夫人《菩萨蛮》。

2.带寒字的古诗词

《木兰花》(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唐)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边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七》李白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苏溪亭》(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舟中对月》陆游

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绝句》(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括号括起来的就是了

3.与寒有关的古诗词

《鹊踏枝·花外寒鸡天欲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花外寒鸡天欲曙,

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

檐际高桐凝宿雾,

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

一向关情,忆遍江南路。

夜夜梦魂休谩语,

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平乐·天寒日暮》

年代: 元 作者: 许有壬

天寒日暮。百绕梅花树。万斛清香藏不住。

都在一花开处。可怜月堕霜飞。不知疏影来时。谁

报云川老子,翠禽先在南枝。

《天寒》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树头谡稷风声来,木叶已尽吹黄埃。

是时霜飞万瓦白,晓雾欲破晨光开。

严天御寒惟酒可,急唤江南鹦鹉杯。

一杯未尽醉色起,红入两颊惊春回。

惟愁风守不少贷,酒力未解还相催。

遥瞻浮云蔽北极,故乡何在心悠哉。

茂陵先帝傥见梦,敢不奏记通天台。

《天寒偶成》

年代: 宋 作者: 舒邦佐

云冻长空铺水墨,风鸣破屋响琅玕。

忆梅探梅春已露,欲雪不雪天正寒。

呵笔岂能诗句好,拥炉偏怕酒瓶乾。

太平宰相非吾望,煨芋何须问懒残。

《永嘉迪古岩作亭梅竹间东阁为摘少陵天寒翠袖》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凛凛冰玉质,亭亭雪霜姿。

共此岁寒操,不与东风期。

群芳性苦殊,道人心自知。

悠然澹相对,千载有遐思。

《天寒》

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清寒作新雪,玉花仅堆积。

云破煦朝曦,数溜忽消释。

馀阴变小雨,颇似烟幕幕。

时见庭前槐,枯梢水珠滴。

破愁无尊酒,慰眼有书籍。

涵泳度穷年,所得固清适。

4.含“寒”字的诗句,越多越好

1、唐·孟云卿 《寒食》

原文选段: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白话译文: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2、宋·杜耒《寒夜》

原文选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白话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3、唐·张继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原文选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唐·李白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原文选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白话译文: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5、唐·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原文选段: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白话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5.包含寒字的古诗词

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吹面不寒杨柳风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6.寒字开头的诗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