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跟将计就计有关的诗句

1.关于古代计谋中的将计就计有哪些书籍记载

“将计就计”在用间术上也叫“借间用间”,属于最高层次的用间术。

一般认为 此计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反间”,如杜牧在注《孙子兵法》“反间”时说:“敌有 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 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用间术的“将计就计”与,“厚赂诱之”或“佯为不觉,示以伪 情”的反间计不同,它是让敌方认为己方中了他们的间谍计谋,但恰恰是敌方中了 己方的间谍计谋,其活动区域完全集中于间谍领域。

这类间谋案例古书中记载罕 见,后世又多将此与反间混为一谈,几无有意识地明确辨析,现从古文献中择辑几 例予以剖解。 春秋时,晋文公伐曹国。

曹国大夫于朗见晋军强大,不可以力敌,便设下了一 个诈降间谍计。他写了一封投降书给晋文公,说愿意归降晋国,并请晋文公人城受 降。

晋文公见信后信以为真,立即准备亲自带兵入城去受降。晋军元帅先轸认定 其中有诈,便挑选了一名士卒化装成晋文公,带着几队兵马入城。

于郎见晋文公中 计,大喜,喝令伏兵突然出击,杀死了假晋文公。这是最早记载的一例“将计就计” 用间案例,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对此计的运用还不完善、熟练。

如果先轸不仅让假晋 文公入城,而且再配之以适当的军事行动,就不只是使晋文公免于厄难,而且还可 以一举歼灭于郎。 三国时,曹操与孙权在樊城、江陵之战的间谍战中,把“将计就计”用间术运用 得炉火纯青。

219年夏,刘备夺取了汉中。孙权又进攻合淝,曹操在失去汉中诸地 后,不得不东调兵马与孙权作战。

镇守战略要地江陵和公安的关羽乘机率主力北 攻樊城,使曹操多方受敌。 关羽借大雨汉水泛滥,攻杀了曹将庞德,于禁也被迫投降。

关羽兵锋正旺,团团 包围了孤城樊城,又派兵攻打襄阳,曹军将领纷纷倒戈投降,当地民众也起义反曹。 关羽声势浩大,“威震华夏”。

曹操惊恐之中,竞准备迁都退却。谋臣司马懿、蒋济献 计道:“刘备和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安心,可派间谍前去诱劝孙权偷袭 关羽后方,许以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

” 孙权接信后,便派间谍送给曹操一封密信,信中说:“我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 关羽如果失掉江陵、公安二城,必定会自行溃走,樊城之围便不救自解。

但请您一 定要对此保密,以防关羽有所戒备。”曹操阅信后征询僚属的意见,许多人都认为应 该保密,但是谋士董昭却认为:“应当明里答应孙权保密,暗中却泄露此信。

如果关 羽听说孙权偷袭他的后方,必定撤兵回救,樊城之围即刻解除。加上关羽与孙权两 敌相斗,我们可坐收渔利。

如果为孙权保密,那么就会使孙权得逞其志,这不是上 策。再者,樊城被围将士粮弹日乏,如不知有救,会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 难以收拾。

所以应该把密信内容泄露出去,以求一举多得。”曹操便命徐晃用箭将 孙权密信的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营中。

濒于绝境的樊城将士由此而士气倍 ±曾,而关羽则疑心这是曹操的离间计,不肯轻信而撤兵回江陵,但又担心孙权真的 会背盟偷袭江陵,犹豫徘徊,进退难决。 孙权派兵化装成白衣商人,秘密进军公安、江陵,并派间谍诱降了守将傅士仁 和糜芳,攻占了公安和江陵两城。

曹操闻讯后,立即发起反攻,关羽被迫放弃樊城, 撤兵南救江陵。不久又中孙权间谍计,在麦城兵败被擒杀。

后人多认为:这场大战背后的间谍战,是曹操离间了孙刘联盟,从而造成曹孙 联合对付关羽的局面。 这是欠准确和不完整的,也是没有从更深一层去剖析这场 复杂间谍战的内在奥秘。

曹操早就知道孙权时时有乘机夺回江陵和公安之心,但一直无机会下手。此 时,曹操乘关羽主力不在两城,诱劝孙权与关羽翻脸,乘机袭取。

一来可解樊城之 围,二来可坐山观虎斗。 他写给孙权的信也的确是为了离间孙刘联盟。

但是,孙权 也并非无能之辈,他岂不知曹操是在利用他而保全樊城、分化孙刘联盟?所以孙权 将计就计,同意了曹操的建议。孙权的用心在于:他一方面使曹操认为他中了曹操 的离间计,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地要求曹操对此予以保密。

这是欲借曹操之口向 关羽透露这次偷袭的计划行动。孙权给曹操的密信,其实完全是为了写给关羽看 的。

因为孙权也明白:曹操绝对不会放弃把密信泄露出去的这一机会,这样一可振 樊城曹军之斗志,二可使关羽犹豫不定。如果曹操不透露密信,那就真的如董昭所 说:“使孙权得逞其志曹操果然透露了密信,“中”了孙权的将计就计了吗?且 慢,曹操并非真的中计,而是对孙权又来了 “将计就计”,即他知道孙权表面上说要 他保守秘密,实际上是想借他之口泄露密信。

于是,曹操也假装中了孙权之计,向 樊城和关羽泄露了孙权密信,这除了振樊城斗志,使关羽犹豫外,实际上更重要的 是促使孙权尽快攻击江陵和公安,以保全岌岌可危的樊城。曹操知道,关羽接信后 必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对从敌人曹操口里传出来的孙权偷袭其后方的情报会持 怀疑态度,会认为是曹操离间孙刘联盟,诱使他撤兵的假情报,决不会因此信而放 弃即将到手的樊城;二是也肯定会因此信而提防时亲时仇的孙权,从而使自。

2.将计就计的成语故事

1、用计案例:《三国演义》中的 群英会蒋干中计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扬州]九江 [今安徽寿县]人。

《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

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

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接着又趁势夺取荆州的一代枭雄曹操竟败于黄口孺子周郎之手。

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 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

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恰巧自报奋勇说降周瑜的蒋干过江来了。

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然而周郎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

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

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命丧黄泉。难怪后人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2、崔思竞将计就计洗罪名武则天做皇帝后,因为很多大臣心怀不满,因此刑罚很严酷,动不动就满门抄斩。 一次,有人告发大臣崔思竞的哥哥崔宣谋反,并说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细,她想告发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将暴露,便杀掉了小妾,将尸体扔进了洛水。

朝廷很重视这件事,把案子交给御史张行岌亲自审理。张行岌认真地审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线索,既不能说有人诬告,也无法证明崔宣没有谋反。

武则天很生气,命令张行岌重审,但审来审去,结论仍和原来一样。武则天大怒道:“如果能证明崔宣确实杀了小妾,他的谋反罪状就很明显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样也无法洗清自己的责任。”

张行岌怕武则天怪罪下来,便去找崔思竞,对他说:“这个案子如果拖下去,对你哥哥和你都不利。当务之急,你们必须找到小妾。”

崔思竞也早在为这个案子发愁,于是花了很多钱,招募了很多人寻找这个小妾。可是一连很多天也没有任何消息。

但是,他们家里每次商量什么事,告状的人总能很快知道。 崔思竞把事情的前后想来想去,觉得告状的人不但是有备而来,而且肯定在自己家里安排了同谋者。

于是他心生一计:“既然自己没有任何线索,何不从同谋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竞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声说:“应该用200匹绢雇刺客杀死告状的人。”然后他隐蔽在告状人的门前,注视着往来行人。

不一会儿,一个人走到门前,向看门人说了几句话,看看行人没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闪进门去。崔思竞认识这个人,他是崔宣的门客,温州人,很会办事,崔宣委托他办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样。

果然不久,告状的人又宣扬说崔家的人要刺杀他。崔思竞于是邀这个门客在天津桥见面。

一见面,崔思竞就骂道:“你这险恶的畜牲,我们崔家待你这么好,你却出卖我们,如果我们败了家,一定把你也牵连上,说你是同谋犯,看你有什么办法洗清自己的罪名。”然后,他又说:“如果你能找到崔家的小妾,我送你500匹丝帛,够你生活一辈子,否则的话,你也要跟着被杀头。”

门客又害怕又后悔,忙向崔思竞请罪,并说出事情真相:原来,告状的人收买了崔宣的小妾,又把她骗出去,藏在自己家里。 于是,门客带着崔思竞到了告状人的家里,搜出了崔家的小妾。

真相大白,崔家免除了一场灭族之祸。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