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词的成就有哪些北宋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 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北宋词在词体形式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北宋 早期,小令的创作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为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具备,而且声韵格律变化繁多。 没有这些准备,南宋词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词、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婉约词的创作 出现了一个髙峰,成为了词坛创作的主流。 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室南渡之后,爱国豪放词的创作风起云涌,并由此而形成词史上永世不 衰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建立却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时期,词的“雅化”过程基本完成,树立了精美典雅的审美风范。宋 初晏殊、欧阳修等继承南唐词风,他们的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文丽 雅致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轼则使词充分士大夫化, 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来说,词的“雅化”进程,也 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使这个过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在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则是大晟词人,允其是周邦彦。 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他们在创作词时精心构思,转变了北宋词人创作词以自然感发为出发点,为南宋雅词词人确立了“家法”。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是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 文字狱,也曾出现过词人因填词而在仕途上备受打击之事。 但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风气比较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同时也 发生在师生之间。 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 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 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批评的风气,才出现了 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性 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 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 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风气有着密切 关系。 2.北宋词比南宋词优秀吗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南北宋词的不同创作特色、优劣比较,是历代词人、词论家热心关注的问题。 这种关注,首先来自对南北宋词作的感性认识。众多作家,根据个人喜好,或浸染于北宋词之中,或细心揣摩南宋词,各有心得,各抒己见,有时还形成交锋与争论。 大致说来,截止到清初朱彝尊,北宋词更受人们的喜欢与推崇,创作中北宋词更多地被学习与模仿。《词苑萃编》卷八《品藻》说:“容若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尤工于词。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喜好北宋词作,是当时词坛的普遍情况。 朱彝尊以后,清代。 3.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4.请推荐几首北宋词豆叶黄 【宋】陆游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豆叶黄/忆王孙 【宋】陆游 春风楼上柳腰肢。初试花前金缕衣。袅袅娉娉不自持。晓妆迟。画得蛾眉胜旧时。 33字: 如梦令 【宋】陆游 独倚博山峰小。翠雾满身飞绕。只恐学行云,去作阳台春晓。春晓。春晓。满院绿阳芳草。 36字: 长相思 【宋】陆游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长相思 【宋】陆游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锺一发轻。从今心太平。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长相思 【宋】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长相思 【宋】陆游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上西楼/相见欢 【宋】陆游 江头绿暗红稀。燕交飞。忽到当年行处、恨依依。洒清泪。叹人事。与心违。满酌玉壶花露、送春归。 40字: 生查子 【宋】陆游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新结小茅茨,恰占清江口。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生查子 【宋】陆游 梁空燕委巢,院静鸠催雨。香润上朝衣,客少闲谈麈。鬓边千缕丝,不是吴蚕吐。孤梦泛潇湘,月落闻柔橹。 昭君怨 【宋】陆游 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小景写潇湘。自生凉。帘外蹴花双燕。帘下有人同见。宝篆拆官黄。炷熏香。 42字: 浣溪沙 【宋】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5.关于北宋诗词的赏析1.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江城子》首片即以柳来引出。 柳,作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赋予离别相思之意。柳树生性柔而不弱,上片以柳起兴,牵动离忧,引发伤感。 下片则叹韶华易逝,感叹身世之不遇。 统观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首名“柳”(即“留”)表达离别之情,来句则是“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寥寥数字,即把诗人当时伤离别的情景写得如此传神,实属不易。 下片即从离愁转向感叹韶伞易逝,身世不遇,转接得十分严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把思绪从“柳”至“愁”。 最后一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更是把感伤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哀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侥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几个甚至更多的意象在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构思下巧妙的组合起来,互相作用,妙趣横生,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即是如此。 据说此诗作于会稽,作者是年三十岁。 此词在处理形象之间关系时,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所谓蒙太奇,是指电影表示组接意义的专门术语。 山、微云、天、哀草、画角声等等一系列原来并无太大关联的意象由于作者主题的需要而拼揍在一起,虽说是拼凑,却也是天衣无缝,让人耳目一新。 古人在写诗词时,特别讲究炼字,秦观也不例外,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伤感离别之情,特意在“鸦”前加“寒”,“村”前加“孤”,增加整体诗的愁味,更令人耐人寻味。 景物从远至近,从“天连哀草”至“流水侥孤村”,难道这不正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秋意萧落图吗?若不是这蒙太奇似的一连串的景物连接,恐怕这首诗的韵味、愁味都要大打折扣了吧?!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以古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历来歌咏牛郎织女的诗歌数不胜数,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带有伤感的情绪。 但本诗却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形式与内容思想都别出心裁,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结尾,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细细品味之后,却又觉得秦观的情韵真是恰到好处! 2.王安石 梅 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 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 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 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6.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可学意为"有能力学",而不是指"可以学". 王国维的意思是,北宋词兼得南宋词的有情有义,又独成气韵,故不易学.而南宋词中格调以白石、剑南为下(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所以易学,南宋词人中唯一可以与北宋词人媲美的就是幼安,幼安的词中粗犷滑稽之处易学,有境界、有性情之处难学。 我们后世这些龌龊小生岂能比攀? 总体上说,王国维认为北宋词比南宋词好,而南宋词中,幼安词又比白石词、剑南词好。 注:白石——姜白石;剑南——陆游;幼安——辛弃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