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量词混搭的诗歌诗句

1. 量词混搭的诗歌

量词混搭的诗歌

1.量词混搭的诗句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5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7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8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泊泽搭配什么量词

一片泊泽 一片 [ yī pi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ī piàn ]1.数量词。

用于平而薄的东西。汉 荀悦《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

《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闵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元 张养浩《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出郊》诗:“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浪淘沙·北戴河》词:“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杨朔《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唐 王之涣《凉州词》之一:“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 4.数量词。

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北周 庾信《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宋 方岳《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

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宋 朱淑贞《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

《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水下,破碎机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

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雷音 只在眼下。”

顾笑言《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

用于文字、语言。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二回:“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3.把下列转换诗句

《杜甫<绝句>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

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

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

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

“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

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

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

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

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

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

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

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

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

4.李白或者杜甫描写冬景的诗

1、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描写冬天的诗(一定有赏析和主题思想)

你看行吗?就一首,够吗?不够再说一声啊!1,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

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

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

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

“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

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

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

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

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

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

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

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

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