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王旦

1.问宋词中一文学常识

你说的这个“啄玉者”不是出自 吴文英 的词,

而是苏轼

《定风波·王定国》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2.三槐堂铭的原文和翻译

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3.宋、寇准之后的宰相是丁谓还是包拯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所以,寇准之后的宰相是王旦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包拯没当过宰相。

4.关于战争的诗词

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1、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2、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3、别歌 李陵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阝贵。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4、歌燕刺王旦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

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5、歌华客夫人发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将安居!6、悲愤诗蔡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王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侥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呼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别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嗥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靡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傍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7、《古诗十九首》之一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8、古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9、蒿里行 武帝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还要隋唐之后的吗?答案补充 《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连,与君永相望。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感事》 陈与义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来。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低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肃肃雨歇,抬望眼。昂天长叹,状怀激励,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待闲,白了少年。

5.宋、寇准之后的宰相是丁谓还是包拯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看到没?包拯没当过宰相

6.宋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 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 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 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 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 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 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 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 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 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 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 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 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 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 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 婚姻**,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 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 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 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 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 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 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 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 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 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 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 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 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 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 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 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 的,不只是朝廷。

7.三径萧疏,彭泽高凤怡五卿中的典故和谁有关系

与陶渊明有关。诗词出自李渔的《笠翁对韵》·九佳,全句:三径萧疏,彭泽高风怡五柳; 六朝华贵,琅琊佳气种三槐。

陶渊明曾作作彭泽县令,后辞归,宅旁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彭泽高风即指陶渊明的高尚风度。

扩展资料:

陶渊明高尚分度人物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