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结合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1.简述徐志摩诗作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的诗歌思想复杂,但是艺术性较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的诗歌感觉敏锐,想象丰富,意象柔美,意境清逸,音律优美和谐,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徐志摩的诗歌采用口语入诗,朴实的的语言文字。

但诗人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诗歌具备了超乎寻常的美,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自己的诗歌变得活泼、鲜明、特别是闻一多主张的“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更是体现得淋淋尽致。(一)徐志摩的诗歌多以口语化的词语入诗。

(二)象征,比喻,反复是徐志摩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三)闻一多主张的“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淋尽致。

2.徐志摩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徐志摩诗歌很有自己的个性;他的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此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扩展资料: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徐志摩

3.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

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

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

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

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 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

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

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

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

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

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

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4.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扩展资料: 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

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

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5.简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这个人作为话题,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受众的兴趣没必要也不可能强行划一,但是对构成受众之一部分的读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毕竟是作品。斯人已矣,我们不如看他的书罢。

据我所知,徐志摩至少给予中国新诗的作者与读者两次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次是在他生前,依废名《谈新诗》之见,影响未必是正面的,鲁迅也曾讲“我更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集外集·序言》);但是这并不说明就不重要。第二次是在二十多年前,有部《徐志摩诗集》面世,让大家耳目一新;徐氏诗作,路数原本较窄,这回竟然起到一个开阔视野的作用。当时无拘年轻的朦胧诗人,还是回归诗坛的中老年作者,局面都还明显有所限制,谁也不敢(或者是根本没想到)像他这么真切地描述一己之情感,而且以美为终极目的。有句流行的话,叫“抒情诗中必须有我”,大概读了徐志摩的诗,这句话才落到实处。前面说耳目一新,其实不如说恍然大悟,更为恰当。经过这番催动,至少不必非得像以往那样虚张声势与一本正经了。当时此后,诗人们提到徐志摩,好像并没有多少好话,甚至有些不屑似的;然而若没有徐志摩(以及戴望舒、何其芳等)被重新发现,中国新诗只怕是发展不到今天的地步。他们的这个贡献(虽然与其本人并无关系)说得上是历史性的。

要想指出徐志摩诗作的缺点非常容易。已经说了,比较窄;另外也比较浅。好有一比是宋词中的柳永,而徐诗之流布广远,亦有如“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诗人也曾尝试拓宽自己的路数,但是未见成功。《叫化活该》、《庐山石工歌》,以及《秋虫》、《西窗》,甚至远远不如《别拧我,疼》。有些被人念得太过顺嘴的作品,如《沙扬娜拉》,就像唐诗里的“床前明月光”和“更上一层楼”,简直成了滥调。这也证明徐诗有魅力,虽然魅力并不等同于影响。魅力在真与美,都达到了极致。徐诗的缺点像它的魅力一样是明摆着的,缺点人们瞧不上眼,魅力人们学不到手。所以他的影响只在前述破除禁忌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人傻瓜似的模仿他。徐志摩的“我”唤醒了各种各种的“我”,当然有比他深刻的,但是很遗憾却未必有比他更具魅力的。

徐志摩多方面的才能令人羡慕。所作小说集《轮盘》,有一两篇奇异的意识流作品。还有论文、翻译和剧作。他和陆小曼合作的《卞昆冈》,不知道是否上演过。几乎与诗并驾齐驱的是散文。徐志摩生前,已有人提出其散文成就在诗之上,不过他本人并不认同(叶公超《志摩的风趣》);死后,又有人说“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周作人《志摩纪念》)。以我个人的口味,不大喜欢这一路文章,嫌它太过铺陈夸饰,也就是“浓得化不开”,作者还是拿写诗的心思来写散文。但是不能不佩服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附带说一句,这种能力是为此前和此后大多数诗人所望尘莫及的。

6.结合作品,评述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的一个富商家庭。

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

康桥(Cambridge),也就是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歌的起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以一个离别的姿势,点染出诗歌整体的离悉别绪。

《再别康桥》的音韵非常优美,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突出特点。细心体会诗歌音韵、形式的优美之处,是感受《再别康桥》一诗的重点。

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依恋之中的惆怅伤感情绪。

另外,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地”、“悄悄地”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再别康桥》中的一系列意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

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再别康桥》通过景物意象突出诗歌的画面感,精心安排诗歌的句、节,重视诗句的音尺、韵脚,都是对“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与风格。

《再别康桥》不仅是徐志摩个人的代表作,在整个新月派的诗歌中也堪称典范之作。

7.以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为题写一篇600字

徐志摩的诗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可谓经久不衰,是因其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缘情造文,用心沟通;善于创造艺术“意境”;讲究语言的节感和旋律美;浪漫情怀,丰富想象。基于此,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一、缘情造文,用“心”沟通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为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矫揉造作。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一贯强调:文艺“以情志为本”、“诗缘情”、“为情而造文”。

但是很多诗人的确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矫揉造作。尤其是20年代初期,人们对白话诗的理论探讨还不成熟,那种“虚情假意”的文章便不时地见诸报端。

而贯穿徐志摩诗歌的主题思想是: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沿着这条主线,诗人饱含激情,“直歌其事”,由此而产生出艺术感染力。

例如,人们经常吟诵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接到他的义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封信,信中告之他已到达英国。徐志摩连夜起程前往英国期望能再次见到泰戈尔,不料泰戈尔已离开英国。

徐志摩曾说,在英国留学的那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此次重游,感情激荡。

诗人由感而发,诉说了他对英国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美景的依恋之情。很有名的一首《沙扬娜拉》,许多人常常把它用作朗诵的材料。

主要是因为语句的创作即是来源于一个送别场面,诗人有感于日本女子的娇羞、温柔有感而发。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曾遭到当时很多的非议。

诗人饱蘸深情之笔描述了他们的相知、相恋及他们和世俗的抗争。《决断》一首便是当时心情的现实写照。

诗人写道:“险不用说,总得冒不拼命哪件事拿得着?”、“走罢,甜前途不是暗味多谢天从此跳出了轮回。”由此表达出顶住世俗压力,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

诗人目睹了齐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用口语对白写下了《太平景象》,揭示出当兵人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奈。诗人到朋友家做客,在阶沿上发现一个精神失常的妇人,问明她的经历,满怀同情之心写下《盖上几张油纸》,描绘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同样的还有《叫化活该》、《谁知道》等诗篇。总之,徐志摩的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主要原因是诗人能够缘情而造文,用心去沟通。

二、善于创造艺术“意境”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品评诗词历来讲究“诗情画意”——既需发乎内心的真实性情,又需给景似画的生动物境。这种作者主观情思和客观情物相统一、相交融的情景,在艺术上称之为“意境”。

诗人大都善于在诗中创造一种“意境”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只有艺术造诣相当精深的诗人方能创造“可闻不可见,可睹不可取”的艺术境界。

徐志摩即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很多诗中都重视意境的创造,从而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在《雪花的快乐》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喻成雪花,“翩翩在半空里潇洒。”

第一节写道,“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第二节写道,雪花不去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去荒衍惆怅,因为“我有我的方向”;第三节写雪花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我”——雪花,凭藉身轻盈盈地沾住了爱人的衣襟,贴近她的心胸,并消溶在她柔波似的心胸中。

全诗意境清新、深远,通过雪花的飞舞,表明自己认准方向,冲破阻力不断前行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爱人的无限依恋之情,如果没有这种意境的创造,这份感情就很难充分地表达出来。在《为要寻一颗明星》中“我”骑着一匹扬腿的瞎马,加鞭冲向黑绵绵的夜,为要寻一颗明星。

后来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然而“你那明星还不出现”,最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倒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全诗似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位疲倦的旅人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在茫茫的黑夜中踽踽独行,困了,累了,他们都倒下,天边现出了一缕光明。这首诗用最简单的形象,最简单的字句创造了简单、清晰的意境,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初现光芒,追求者先已成枯骨:悲观里也显出乐观。如果不通过此意境的创造,诗的主题很难表达清楚。

徐志摩的很多诗基本体现这一特色,创造简单,主题复杂,清楚的意境表达完美。三、讲究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形象反映,又是作者丰富感情的结晶,因此,它必须以高度精炼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思想内容。徐志摩在诗歌理论上同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倡导新格律诗,努力探求“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

新诗格律化提出新诗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的诗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白话本身的节奏感,创造出音乐的旋律。

所谓“节奏”,即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在诗词中, 语音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着音节的疾徐和长短;而把平仄不同的声音有组织地排列起来,使之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

徐志摩的这种有节奏的诗读起来的确有诗的美感。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8.试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

由于种种原因,在对他的诗歌评价上却有很大的反差,其根本点就在于对徐志摩诗的认识上。徐诗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

有人立足徐诗的艺术技巧与细腻感人的语言,提高徐诗的地位;有人则把思想复杂,内容斑驳陆离作为批评徐诗的主要依据,从而否定徐诗的价值。本人认为,以上内容既包含了徐诗的不足,同时也显示出徐诗的个性,离开了这些特点,徐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风格。

徐志摩共有四部诗集。《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先的第一个诗集,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翡冷翠的一夜》后,徐志摩又出了两本诗集:《猛虎集》和《云游》。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

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我们的世界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学世界也是如此。

正因为多样性,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也正因为文学的多样性,文学才会变得如此变幻。对徐志摩的诗,我们应本着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来看,它应该是现在代诗坛中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

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徐志摩是个单纯的人,他的思想是多变的,没有一个恒一的政治理念。从这个方面我们应该说,徐志摩是个小资产阶级文人。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阶级划分法来评价徐志摩的诗,而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探寻徐志摩的诗歌特点:一、注重艺术技巧,创设意境,善于比喻 1、意境优美,回味无穷: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读这首诗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

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

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

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2、音乐结构完美统一: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我们再来看他的名篇《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