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

1. 卞之琳的诗歌

卞之琳的诗歌

1.卞之琳的诗

呵呵,这几天我也在读卞之琳先生的诗,感触甚深,很喜欢!

独 自 在 山 坡 上 ,

小 孩 儿 , 我 见 你

一 边 走 一 边 唱 ,

都 厌 了 , 随 地

捡 一 块 小 石 头

向 山 谷 一 投 。

说 不 定 有 人 ,

小 孩 儿 , 曾 把 你

( 也 不 爱 也 不 憎 )

好 玩 地 捡 起 ,

像 一 块 小 石 头

向 尘 世 一 投 。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最有名的还是我认识前辈也是因为断章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长诗的话,有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

捞到了一只圆宝盒,

装的是几颗珍珠:

一颗晶莹的水银

掩有全世界的色相,

一颗金黄的灯火

笼罩有一场华宴,

一颗新鲜的雨点

含有你昨夜的叹气……

别上什么钟表店

听你的青春被蚕食,

别上什么古董铺

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

你看我的圆宝盒

跟了我的船顺流

而行了,虽然舱里人

永远在蓝天的怀里,

虽然你们的握手

是桥!是桥!可是桥

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

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

或他们也许就是

好挂在耳边的一颗

珍珠——宝石?——星?

2.卞之琳的诗给我们的启示从怎样写好诗歌方面回答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3.卞之琳的一首诗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 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 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 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 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 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 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 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 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 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 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 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看来,诗的“言 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 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 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 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 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 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 又是互为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 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 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 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

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 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 要。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

4.卞之琳写的所有现代诗

《影子》一秋天,唉,我常觉得身边仿佛丢了件什么东西,使我更加寂寞了:是个影子,是的,丢在那江南的田野中,虽是瘦长点,你知道,那就是老跟着你在斜阳下徘徊的。

现在寒夜了,你看炉边的墙上有个影子陪着我发呆:也沉默也低头,到底是知己呵!虽是神情恍惚了些,我以为,这是你暗里打发来的,远迢迢,远迢迢的到这古城里来的。我也想送个影子给你呢,奈早已不清楚了:你在哪儿。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入梦》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灯虫》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鱼化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墙头草》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古镇的梦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妆台》(古意新拟)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纵不废气力而俯拾即是,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游丝该系上左边的担角。柳絮别掉下我的盆水。

镜子,镜子,你真是可憎,让我先给你描两笔秀眉。可是从每一片鸳瓦的欢喜我了解了屋顶,我也明了一张张绿叶一大棵碧梧--看枝头一只弄喙的小鸟!给那件新袍子一个风姿吧。

“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谁写给我的话呢?别想了--讨厌!“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尺八》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听了雁声,动了乡愁,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尺八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三秋草》泥黄色的落叶飘落下来这昔日大地的子嗣,曾在高枝青盛一时的长夏。无声地飘落下来没有挣扎。

被候鸟抛下。安然回归大地的怀抱肌肤,亦染回大地的颜色左近晚青色的秋草,从根泥里浮了出来正在虚构着未来的飘摇,茁壮(那时的微雨,无名的树果落地)也许百年后竟是大树也许明天就不知缘由地夭折阳光,疏枝,落叶在微风中小声颠簸——(想起初夏的萍花与桔梗在小池里)我们所处的光景,也许迟早也是河流生死轮番,在光阴的波纹中平淡无奇新草与旧叶,苦根与浮林,所在的风光柔和安详你接过别人的风景你留给别人怀想与猜测的理由所有的衰败都曾有过声势浩大的出生成群的云朵与日子,路过未经爱染的三秋草我闭上眼睛,听见来年的春天繁花喧嚷,不起眼的野花在草丛里推搡《一个闲人》太阳偏在西南天的时候,一个手叉在背后的闲人在街路边,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沙尘上脚印也不算少,长的短的方的尖的都有。一个人赶过去了又一个,他不管,尽是低着头,低着头。

啊哈,你看他的手里这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唉!不知磨过了多少时光?《一个和尚》一天的钟儿撞过了又一天,一个和尚做着苍白的深梦:过去多少年留下来的影踪在记忆里看来就只是一片在破殿里到处迷漫的香烟,悲哀的残骸依旧在香炉中伴着一些善男信女的苦衷,厌倦也永远在佛经中蜿蜒。昏沉沉的,梦话沸涌出了嘴,他的头儿又和木鱼儿应对,头儿木鱼儿一样空,一样重;一声一声的,催眠了山和水,山水在暮霭里懒洋洋的睡,他又算撞过了白天的丧钟。

5.卞之琳的诗

《望》

小时候我总爱看夏日的晴空,

把它当作是一幅自然的地点:

蓝的一片是大洋,白云一朵朵

大的是洲,小的是岛屿在海中;

大陆上颜色深的是山岭山丛,

许多孔隙裂缝是冷落的江湖,

还有港湾像是望风帆的归途,

等它们报告发现新土的成功。

如今,正像是老话的苍海桑田,

满怀的花草换得了一把荒烟,

就是此刻我也得像一只迷羊

辗转在灰沙里,幸亏还有蔚蓝,

还有仿佛的云峰浮在缥渺间,

倒可以抬头望望这一个仙乡。

《远行》

如果乘一线骆驼的波纹

涌上了沈睡的大漠,

当一串又轻又小的铃声

穿进了黄昏的寂寞,

我们便随地搭起了蓬帐,

让辛苦酿成了酣眠,

又酸又甜,浓浓的一大缺,

把我们浑身都浸过;

不用管能不能梦见绿洲,

反正是我们已烂醉;

一阵飓风把沙石来偷偷

把我们埋了也干脆。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6.我想知道卞之琳的诗《断章》的内容

楼上说的太简单,估计是拷贝来的吧卞之琳 的《断章》确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

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宁愿用辩证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在桥上看风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近处的楼上,有看风景的人,也把你作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看去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句本身就很美,而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更是妙不可言。全诗用的是白描,却充满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你在桥上看风景,这是你的主观,但是你却不自觉地成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

同样的道理,在楼上看你的人,他不也是“楼”的风景的一部分吗?同样的道理,当然,诗人更加抽象地用了明月的意像,你在观赏明月映窗的美景时,又怎么能知道,有人把你深深地思念呢?你在望月时,是不是也在思念谁呢?说是佛法,其实不然。就是辩证的把观赏和被观赏统一起来了。

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了。把“我境”和“他境”统一起来了。

的确是“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当细细品味啊。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