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喜欢诗歌的理由 喜欢诗歌的理由1.最喜欢的诗歌和理由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文学史上常新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 . 他的乡愁诗歌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歌的结尾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白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 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变的撩人秋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其中“小小” “”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的重叠词的连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初读《蒹葭》这首诗并不觉得怎么样,而在细细品味之后竟也对它爱不释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文一唱三叹,读去琅琅上口,且不禁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迷朦的秋晨,在平静又微泛涟漪的水边,在迎风摇弋的芦苇丛中,执着的追寻者带着心中的向往、热切的渴望,向着美的世界寻找伊人——美的化身.自然的美,伊人的美,执着的美,……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透过《蒹葭》,透过那层朦胧、那层薄雾,伊人在水一方,仿佛近在眼前,但又遥不可及.伊人很美,但朦胧的面纱令其若隐若现,飘忽不定,又添几份神秘色彩,如此生动的描摹,令人万分神往,可求而不可得.这便是朦胧诗的祖先吧. 《蒹葭》的美更在于追求者执着、不懈的寻求.伊人隐隐现现,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俟”,“在水中祉”……而追寻者无论“道阻且长”或是“道阻且跻”或是“道阻且右”,始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寻求着,寻求着.伊人的美唤起了他的不懈、执着的寻求;不懈、执着的寻求更增添了伊人的美、诗文的美. 今人大多把《蒹葭》看作恋歌或是思恋诗,伊人便是美女或贤人,我想,既然《蒹葭》是神秘的,朦胧的,那我们有何必一定要追问个水落石出呢?《蒹葭》是一首寻求诗(不知是否有这一类别),伊人是所有人所向往、所渴求的、遥不可及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是“君子好遒”之窈窕淑女,是贤明君主寻觅之有才能人,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世人神往之仙境瑶池……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我们应该去不懈、执着追求的,那就是“伊人”. 《蒹葭》——美! 找不出不喜欢的理由。 2.随便一首古诗,附上喜欢这首诗的理由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知道要适应节令, 一到春天它就及时地降临. 随著微风在夜里悄悄洒下, 精心滋养万物却没有声音.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 ,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 ,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 、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 3.喜欢诗的理由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4.【你喜欢哪些咏雪的诗句,也说出喜欢诗句的理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这首诗就像是一幅山水画,洁、静、寒,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其中的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 雪)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此句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而后的虚景却是显得娇艳,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写得犹如身临其境.。 5.古诗鉴赏: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要说明喜欢的理由演讲稿类型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全诗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