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1.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2.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梳理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3.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求解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对塞外环境的恶劣的描写,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像,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有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回答古代诗歌主观鉴赏题时的“三注意”原则: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个方面: 其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如2002年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中“故园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其二,感受形象,二度创造,品味寓意。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意象”,不限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都可曰“形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的寓意,就可联系诸如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恋人的惜别伤感之意),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寓朋友间互道珍重),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其三,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绿”字可为印证。首先要辨清哪个字炼得好,再要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说出所以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有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换字法——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在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燃”换成“红”行不行?——“燃”不仅比“红”更艳丽,而且也写出了景物即花的动态美)。 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意蕴。

个人备课资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转载。

4.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5.如何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解读】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命题规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现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等方面总结该考点的命题规律. 一、从设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该题就是将内容、技巧、情感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 二、从试题形式来看,有的表述为“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表述为“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如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真题展示】 (2011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哪三个方面”,二是“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因此答题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作答.从“诗无敌”可知第一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地位”,从“思不群”可知第二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思想”,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第三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诗风”.答案可拟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关键要掌握标题中对“忆”字思念义的把握.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一、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2011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再如回答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11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2)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作答时只要。

6.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词

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专题 一 思想内容概述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 ③对山河沦落痛楚 ④同情人民的疾苦 ⑤反映战乱离散的痛苦 2.建功报国:①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建功立业的渴望 ③仕途失意的苦闷 ④报国无门的激愤 ⑤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②边关思乡 ③闺中怀人 ④思亲念友 4.长亭送别:①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5.感时伤逝:①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借古讽今的情怀 ③青春易逝的伤感 6.超尘脱俗:①厌离官场的洁身自好 ②寄情山水的悠闲自在 ③退隐田园的淡泊喜悦 二 考点解析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主要表现为: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

①理解作品的主旨。这种主旨可能是诗歌表达的某种感情,也可能是诗人要阐述的某种哲理,也可能是诗人关于社会、生活、生命的看法和感悟,这是诗歌内容的灵魂。

②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诗人自己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以诗歌为媒介,认识远离我们的古代社会,走进古人的生活。

③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作品格调的高雅与庸俗,作品情感是否健康,诗人思想的积极或消极等。

三 分类鉴赏 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艺术手法,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

每一种类型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自有其特征和规律,能帮助我们鉴赏。 咏物诗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咏物诗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鉴赏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褒贬)。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实例感知 1.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⑵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⑶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2.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⑴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正面描写) ⑵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⑶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纵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⑷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实战演练 1.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3.(2004北京卷)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4.(2007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⑴诗的第二联对第一。

7.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

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