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诗词《念奴桥.昆仑》《念奴娇·昆仑》近现代:**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释义: 破空而出了, 莽莽昆仑山, 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 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 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 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 把你斩为三片呢? 一片送给欧洲, 一片赠予美洲, 一片留在东方。 在这和平世界里, 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扩展资料: 《念奴娇•昆仑》一词写于1935年9月。 据红军长征史,1935年9月17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攻克岷山的天险腊子口,随即翻越主峰高达3946米的达拉梁。 达拉梁是山名,位于川甘之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 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就习惯地将达拉梁称为岷山。岷县西部又有山名崆峒山,为六盘山之支脉,所以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山。 崆峒山是传说中的黄帝得道处,是道教的一座圣山。 9月18日,**随红1军团翻越达拉梁,傍晚即宿住岷县麻子川乡的旋窝村,在此住宿两晚。 据《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编著,1987年1月)记:“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达拉梁,**写下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文记: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常委会议。 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据以上资料,《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均写作于甘肃岷县之岷山地区,写作时间当为1935年9月17日——18日前后。 腊子口战斗胜利后,**攀越达拉梁而登上岷山峰顶,触景生情。“更喜岷山千里雪”——**于此地瞭望岷山雪景,放眼千里雪山,遂有感而写作了这两首传颂千古的诗篇,即《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 所以**此词序又曰:“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岷山,是自川北到甘肃南部逶迤千里的中国西部之一大山脉。全长约500公里,最高峰雪宝顶位于四川松潘境内,海拔5588米。 1935年9月**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其地。 但是,**这首《念奴娇》词副标题所署却是昆仑山,而并非岷山。 昆仑山,位置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间,距离**写词时所在的甘肃岷山有千里之遥。昆仑西接中亚之帕米尔高原,东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海拔6000米以上,最高峰达7700米。 昆仑山是古代著名的神话之山,传说上通北极,是天柱所在。据古代的神话,昆仑山上有瑶池、玉苑、高城、悬圃(空中花园)等仙境。 **写作《念奴娇•昆仑》时所登临的雪山,并不是昆仑山,而是岷山。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的岷县南部,南至四川西部的峨眉山,逶迤连绵有“千里岷山”之称。 夏日高峰积雪不化,故有“岷山自古千里雪”之说。 **在这首《念奴娇•昆仑》中,实际所写既不是昆仑也不是岷山。 他只是以岷山——昆仑山作为一种情志所寄托的抽象象征物而已。 **这首词中的所谓“昆仑”,又究竟是什么的象征呢?——那也就是中国的青藏高原。 《念奴娇》词的最后一句(诗眼)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此言实际抒发了作者对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一种构想。 而句中所说的“同此凉热”之“此”字,尤须特别注意。 ——这个所谓“此”是指哪里?那就是指“中国”。所谓“同此凉热”,也就是全球之寒暑凉热,应当以中国为尺度,应当同于中国! 藐视洪荒,主宰宇宙,以中国为中心本位而反对全球帝国主义——此即为**《念奴娇》一词的宏大叙事与深刻寓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念奴娇·昆仑。 2.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古诗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ao),雄姿英(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也作强虏,人教版为橹,语文版为虏.)(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huán)酹(lèi)江月.作品注释⑴大江:指今天的长江.⑵淘:冲洗,冲刷.⑶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⑸雪:比喻浪花.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⑺小乔:乔公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⑻英发:英俊勃发.⑼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⑽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⑾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⑿华发:花白的头发.⒁尊:通“樽”,酒杯.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3.毛主东诗词全集念奴娇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 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 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扩展资料: ①昆仑:指昆仑山系。 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②横空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③莽:无涯际。 ④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 三百万,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作者原注:前人(编者注:指北宋张元)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⑤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⑥人或为鱼鳖:有的人会被洪水淹死。 ⑦“千秋”二句:经历了千秋万代的昆仑山,它的功过,有谁曾给予评论? ⑧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⑨遗(wèi):赠与。 ⑩还东国:还给东方各国。 这首词作于1935年。 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整首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紧密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爱国智慧的集中反映。**说过:“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而战。” 特别是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革命意义更伟大。**认为“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打倒帝国主义,民族得到解放,就是帮助了外国人民,就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因此,他提出:“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参考资料:中国网-念奴娇·昆仑(**)。 4.《念奴娇·昆仑》古诗原文1、原文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2、译文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中国。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3、《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冬天。 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作者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作者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