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读诗歌的感受和收获

1. 读诗歌的感受

读诗歌的感受

1.读古诗的感受作文..400字以上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2.读诗的感受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

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会背而已。直到我上了学懂得了字词的意义,逐渐才能欣赏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一类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此时也觉出诗句的美来。

就这样对诗歌有了兴趣,我也就更喜欢欣赏它了。上初中时,我对宋词中的婉约派很喜爱,那清丽的词句,优美的韵律让我陶醉,这时我认为婉约词是最优美的文学。

可后来我从课本上阅读了豪放派词、浪漫派诗、现实主义诗,眼界大开,原来诗的优美不仅是词藻音律,更在内容!而各个诗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点,从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才有真正的趣味!朱光潜说:“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有了这种纯正的趣味,才会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读诗。

那究竟怎样读诗呢?首先,我认为要身临其境去揣摩诗人的感受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只有先走进,才有可能领悟诗中的真谛。

而这种“走进”往往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字词来实现。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

又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似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使人感到残荷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诗人有意留下来听雨声的。我仿佛从秋雨打残荷中觉出了一种情趣,而少了颓败之意。

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因此诗人都讲究字斟句酌,并以此来凝炼诗意。

字词不必华丽,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例如王维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并不新奇,可一个“直”字,我们好像看到大漠无风的静寂;一个“圆”字,凸现出万里长空唯月孤照的旷远,表露出诗人孤寂广阔的心情。

于是,我们通过炼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又如名句“风疏影移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寥寥14字,却描绘了风、影、水、梅、月五物。

其中“疏”字极为传神新奇,试想,风怎还有“疏密”之分,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无形之风写成有形之布匹,有时织得疏,有时织得密;动的一下子静下来了,似乎摸得着,看得见了。而一个“浮”字把梅的香气写活了,静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这种虚写不比实写更有力吗? 诗也不仅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诗篇往往都是极有思想内容,且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要从诗的字句钻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为何要这样写。

这就要摸清诗人写作的背景,不然诗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处是无法体会的。还因为诗人自身的差异,使诗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物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例如**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文学巨人笔下的梅花,一个“花枝俏”一个“独自愁”;一个“丛中笑”,一个被“碾作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得从不同的写作背景说起。当时陆游主张北伐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面对国难当前,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塑造了生长在荒远的“驿外断桥”,因无人欣赏而“独自愁”,对风雨的袭击无力反抗的梅花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封建时代正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爱国者陆游形象。

而**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时值我国经济困难,加之苏共因中国**在革命原则上与其产生的分歧而对我施加压力,这一切与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相符。可**笔下的梅花是战斗的,是乐观者胜利者的形象,她迎着“风雨”、“飞雪”生长,在悬崖百丈冰上俏丽开放,毫不惧怕。

尤其精彩的是一“笑”字,春天来临之时“她在丛中笑”,笑的优美、开心。与陆游笔下的“独自愁”的梅花形成鲜明对照。

毛词表面是颂梅,实质是国际**势发展的曲折反映。以上是我读诗的一些切身体会。

总之,“诗言志”,读诗要读出诗人之志,还要把诗人之“志”与其“辞”水**融起来,感受其中的神奇意境。假若我们掌握了它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诗人!〔评语〕一评:文章写了自己又走近诗到走进诗的过程,将诗的精妙浓缩在对一首首诗的分析、比较与鉴赏之中,在这之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诗趣本身的理解。

文章语句优美,读来爽心顺畅。二评: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足以见作者对诗的认识之深,发自内心的畅谈也给读者一种感染,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评: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充分写了自己对诗对诗趣的理解,较深刻,好。四评:本文写的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同微风细雨大量引用诗句,通过诗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显得有深度,有厚度。

但扬扬洒洒成文千字,形式上略显松散。另外结尾一句感觉欠佳,作者文章数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却更显细腻,最后,作者应加强书写。

(作者为宝鸡中学2003届7班学生,评语为本班同学所作)。

3.我学诗歌心得体会700字

走进诗歌,犹如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意境,每一首词都有一字独特。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首诗开始,诗就成为了文化的代言词。这次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也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诗的理解。

有句话说,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感受。世界上最美的也许不是花朵,不是自然,不是蓝天,不是海洋……

一首诗,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发现蓝天似的广阔,学到海洋一样的知识。诗,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披着月光,感受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者是坐船在湖面上,看到朵朵莲花,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时候,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处景物,也许就能在其中发现一首诗。感受到每一种意境,也许就能提笔唱出藏在心中的话语。

诗告诉我,年轻时不努力,到了年老时学习,悲伤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诗告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里。教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诗告诉我,每吃一次亏,就会得到一次教训,增长才智。让我们明白了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记着小时候,经常被爷爷逼着背古诗,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幼稚啊,还那么憎恨古诗。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古诗积累量已经完全输给了其他同学。从古诗中得到的也是少之又少,因为背诗时只是囫囵吞枣地背下字来,从不惦记古诗的意思。我想告诉大家,古诗并不是枯燥的东西。不要看表面的黑体汉字,只要认真体会了,就会发现它的美丽所在。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大门,来到这万紫千红的诗词花园吧!

4.【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感悟(不少于200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