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数学六美

1. 古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2. 古诗词中的数学

古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1.古诗中的数学

勾股定理:

勾三股四经隅五

朝为秦臣暮归楚

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沏(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死(6264),杀杀把(338),杀尔沏酒(3279),吾来尔把把(50288)。

带有数字的数学诗: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望采纳,谢谢!

2.与数学有关的古诗词

我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中,有的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享受.一.数学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二.诗歌趣题1.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本来与诗无缘,可是清代诗人徐子云竟将「抽象」与「形象」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这首数学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诗句的意思是:寺内有三百六十四只碗,如果三个和尚共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个和尚都有得吃,寺内共有和尚多少个?“周尽不差争”意即很准确,晚数就这样,一点也不差.显然这一道代数题,初中生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解决——设和尚数为x,列出以下的代数式子:x/3+x/4=364,x=624.2.百羊问题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 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 ”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此题的解是:(100-1)÷(1+1+1/2+1/4)=36只3.李白打酒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 〕*2-1=0,解得x=7/8.4.百馍百僧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 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 大和尚人数5.哑子买肉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从图可以看出: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6.及时梨果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

3.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

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4.有关数学王国名言诗句

音乐与代数很类似.——哈登伯格

硬说数学科学无美可言的人是错误的.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亚里斯多德

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庞加莱

数学之美是很自然明白地摆着的.——哈尔莫斯

我认为,说数学家选择课题的准则以及判断他是否成功的准则,主要的是美学准则,这是正确的.

——冯.诺伊 曼

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与美结合起来,但是,当我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种时,我通常选择美.——韦尔

在数学定理的评价中,审美标准既重于逻辑的标准,也重于实用的标准:在对数学思想的评价时,美与优雅比是否严密、正确,比是否有用都重要得多.——斯蒂恩

纯粹数学可以是实际有用的,而应用数学也可以是优美高雅的.——哈尔莫斯

对早已正确认定的定理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它的新证法,只不过是因为现有的证明欠缺美的魅力.——克莱因

数学家如画家或诗人一样,是款式的制造者。。数学家的款式,如同画家或诗人的款式,必须是美的……世上没有丑陋数学的永久立身之地.——哈代

一种奇特的美统治着数学王国,这种美不像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那么相类似,但她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与艺术之美是十分相象的.——库默

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绘成感觉的数学,而把数学描绘成理性的音乐吗?这样,音乐家感觉到数学,数学家想到音乐——音乐是梦想,数学是工作的一生——每一方都经由对方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那时,人类的智慧达到完美的典型,将在某个未来的莫扎特——狄利克雷或贝多芬——高斯的歌颂下而光彩夺目.这种联合已经在一个赫姆霍尔兹的天才和工作中清楚地预示出来了.——西尔弗斯特

5.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和物理定理

《山村咏怀》

作者:邵雍

朝代:宋朝

体裁: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6.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古诗词中的数学

1.【诗句中含有数字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5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7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8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百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千 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十万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千亿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2.古诗中的数学

勾股定理:

勾三股四经隅五

朝为秦臣暮归楚

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沏(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死(6264),杀杀把(338),杀尔沏酒(3279),吾来尔把把(50288)。

带有数字的数学诗: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望采纳,谢谢!

3.那些古诗词里面的数学,你了解多少

1. “十”字令,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将数字“一”到“十”嵌入古诗中。如诗人邵雍(shào yōng)的《山村咏怀》,已选入小学课本: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把1~10这些单调平淡的数字,独具慧心地融入诗行,看似轻描淡写、平淡无奇,实则浓墨重彩,平中蕴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图。

2.杂数诗,就是诗词中运用数字没有定数和规律,只根据诗歌的需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的数字有“两”、“一”、“千”、“万”,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

3.“一”字诗,这种是只用“一”字作诗。

如清代女词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黄昏》: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注释:鱼矶(jī),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如《一字诗咏四大美人》之杨玉环,作者:佚名:

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

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一朝醉。

两首一字诗都是连用十个“一”字,但是并没有给人带来重复单调的感觉。

-------JINGRUI HAINING

4.古诗词中的数字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邵康节《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苏轼《赠王子直秀才》:“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桔千头.”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杜甫《与朱山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 …… 从一数到一万,你又会怎么数?“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想,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般无聊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当中还有不少趣事呢.据说,清代乾隆皇帝南行,某夜舟至江心,见一渔舟飘然驶过,触动了他的诗兴.他让大文学家纪晓岚以“月下渔舟”为题作一七绝,并苛刻规定:要在28个字的诗中嵌入十个“一”字.纪晓岚不愧是行家里手,他不慌不忙,一边思索,一边吟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轮明月一江秋.”一、二句三、四句数位错落:一三五而一五;但一、二句对三、四句却又非常工整:一三五、一五对一三五、一五.难怪此诗一出,语惊四座,连皇帝老儿也频点圣头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