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点我有可能接触到的佛家思想,诗词歌赋啥都行,只要不是梵文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取、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2.佛教88佛的梵文名称分别是什么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南无旃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南无大悲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慈藏佛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南无贤善首佛南无善意佛南无广庄严王佛南无金华光佛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南无虚空宝华光佛南无琉璃庄严王佛南无普现色身光佛南无不动智光佛南无降伏众魔王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世净光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幢胜王佛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南无常光幢佛 南无观世灯佛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才光佛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3.求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杜鹃的诗词拟行路难 (南北朝)鲍照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 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奔亡道中其五 (唐)李白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江上送客 (唐)白居易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 (唐)白居易 云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懒却还。 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 才应行到千峰里,只校来迟半日闲。 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 山石榴 (唐)白居易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 杜鹃啼时花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斫得厅前栽。 烂熳一栏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 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麴尘。 泪痕?潘鹧嘀Я常舻恫闷坪扃怼? 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 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 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 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栏前只忆君。 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子规 (唐)杜甫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杜鹃 (唐)杜甫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 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杜鹃行 (唐)杜甫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杜鹃行 (唐)杜甫(一作司空曙) 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 跳枝窜叶树木中,抢佯瞥捩雌随雄。 毛衣惨黑貌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 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唯愿巢深丛。 穿皮啄朽觜欲秃,苦饥始得食一虫。 谁言养雏不自哺,此语亦足为愚蒙。 声音咽咽如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 口干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 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卵б欧纾酥ر浠豢汕睢? 岂知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 杜鹃 (唐)杜牧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子规 (唐)杜牧 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河渎神 (唐)温庭筠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 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 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锦城曲 (唐)温庭筠 蜀山攒黛留晴雪,?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子规 (唐)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听子规(一本题上有摄山二字) (唐)顾况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出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闻子规 (唐)雍陶 百鸟有啼时,子规声不歇。 春寒四邻静,独叫三更月。 夜闻子规 (唐)王建 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 况是不眠夜,声声在耳边。 杜鹃花 (唐)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闻砧 (唐)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途中闻子规 (唐)李中 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 雨歇孤村里,花飞远水头。 微风声渐咽,高树血应流。 因此频回首,家山隔几州。 子规 (唐)鲍溶 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 蜀帝胡为鸟,惊急如罪戾。 一啼艳阳节,春色亦可替。 再啼孟夏林,密叶堪委翳。 三啼凉秋晓,百卉无生意。 四啼玄冥冬,云物惨不霁。 芸黄壮士发,沾洒妖姬袂。 悲深寒乌雏,哀掩病鹤翅。 胡为托幽命,庇质无完毳。 戚戚含至冤,卑卑忌群势。 吾闻凤凰长,羽族皆受制。 盍分翡翠毛,使学鹦鹉慧。 敌怨不在弦,一哀尚能继。 那令不知休,泣血经世世。 古风失中和,衰代因郑卫。 三叹尚淫哀,向渴嘻流涕。 如因异声感,乐与中肠契。 至教。 4.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梵文怎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 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 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麽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麽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麽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麽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