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词牌中的平音,仄音,韵脚是什么宋词的平仄可以用现代普通话辨认大部分,还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认。 方法如下: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 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有一个方法可以分别出一部分古入声来: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洁、桔、佶、盒、颌、恰、洽”等等,属于仄声。 四、此外,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查韵书,如《词林正韵》等。 通过运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别绝大多数字的平仄声,少数拿不准的,通过查韵书来解决。 五、宋词的押韵,原本是参照《切韵》、《广韵》而放宽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韵》便依《平水韵》且宽些。 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词韵书来,较有影响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载的人编的《词林正韵》。有一点要注意:宋词的押韵绝对不依“十三辙”,因为“十三辙”已经把属于仄声的古入声字散混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戏曲押韵用的。 补问补答: 1。宋词关于语音方面的要素就这些,无非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区分字的平仄,这是声调方面的问题,宋词时代的声调也是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上、去、入又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仄声”。 现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等同于宋词时代的“平、上、去、入”,上面说的是用现代声调辨别宋词(现代填的词也一样)平仄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押韵,宋词时代的语音与现代语音不同了,所以不能以现代的韵去衡量宋词的押韵,要按照《词韵》中的韵部来押韵。 2。 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3。 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4。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5。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韵脚的位置,韵脚并不一定在双句之末,有些在单句之末。 韵脚也并不一定都是平声,有些位置规定要用仄声,还有的词牌规定韵脚要用仄声中的入声(如《忆秦娥》《念奴娇》等)。这些全都得按词谱所规定的格式来填词。 6。填词还要注意各个句子的句式,有“一字逗、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要注意各种词牌每一句所规定的节拍,如《沁园春》中的“数风流人物”和《念奴娇》中的“卷起千堆雪”都是五字句,但前者的节拍是“数 / 风流 / 人物”(1-2-2),而后者的节拍是“卷起 / 千堆 / 雪 ”(2-2-1)。 7。此外,还要注意对仗的位置。 8。如果要更详细了解词的规则,可以买一本王力编的《诗词格律十讲》或相应的《词律》一类的书阅读。 9。顺便提一下,“宋词”是专指宋代人填的词,非宋代人填的词不叫“宋词”,只称“词”。 2.宋词词牌名关于宋词词牌名的一点知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 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 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 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 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 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 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 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 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 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 《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 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 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 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 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 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 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 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3.宋词词牌宋词有词牌,请写出四个常见的词牌名词牌名大集合渔歌子: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潇湘神:又名《潇湘曲》。 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4.词牌格式宋词有很多词牌,每个词牌有相应的词谱,写宋词必须按照词谱写。 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比如:一首词分为几段,每段多少句,每一句几个字,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每个字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平声还是仄声,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宋词最开始是配乐演唱的,按照某一词牌写宋词就相当于按照一个谱好的曲子填入歌词,哪个地方应该是升调,那个地方是降调,哪个地方停顿,那个地方转折,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填。 否则的话,就违背了词牌的原意,算不得正宗的填词。 而且,词牌的平仄排列表现出的先天的韵律上就有一种隐约的情感倾向,如果你的词能够和词牌本身的情感倾向相符合,做到声意相谐,就算是很好的符合了填词的本意。 5.词牌是什么意思词牌是填词的格式。 词的创作特点是先曲后词,即先有一个固定的乐曲,然后按这个乐曲的需要来创作歌词,所以人们常把词的这种写作过程称之为"填词",而对于这些有固定乐曲的歌词及字数、段落、句读、韵脚等创作要求,人们仿照曲牌的样式也给它取了个名字,就叫做"词牌"。 词和词牌最先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 宋人张炎认为:乐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张炎认为词始于隋唐,其实也不止是张炎,后蜀的何光远和与张炎同时代的王灼等人甚至还直接提出过词和词牌都产生在隋炀帝游幸江都之说。 最先的词牌,应该是与曲牌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说词牌从曲牌因袭而来。 因为早期的词都是按先有的曲子填制而成,曲牌就是词牌,二者互相统一。 但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消磨,古老的曲谱不断地散失漶灭,许多词和曲谱便自然而然地分离开来。而词的发展中,又有一些新的词牌不断从著名作家的笔下创作出来,便有了"自度"词牌的产生。 不论因袭还是自度,词牌作为词写作基本格式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人们把词的这些写作格式统一称为"调",调是词牌的总称,所以在有关词的著作里出现"调寄"一类文字的时候,所指的就是词牌。 6.什么是宋词词牌名啊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娇,我想是个形容词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1:暗香 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 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 词牌名。 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 唐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 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其内容。 7.宋词词牌名使用牌韵律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如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 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国 画桥流水。 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 帘里馀香马上闻。徘徊不语。 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 犹解飞花入洞房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 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