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更有哲理

1.【两句含有生活哲理的古诗诗句越多越好】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

2.有哲理的宋词赏析

《相思会/千年调》 [宋]曹组 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

待把门关铁铸,鬼见失笑。多愁早老。

惹尽闲烦恼。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

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

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

【赏析】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悟,更是人生之至理,生存之智慧。懂得 知足方能常乐,清代纪昀(晓岚)的老师陈白崖就曾手书一副对联“事能知足 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悬于书室。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分膨胀自己 的欲望只会让心灵疲惫痛苦,不堪重负,还是知足常乐好,这也是曹组这首 《相思会》词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 人活一生不满百岁,都是匆匆过客,何苦要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烦恼 无边呢?人活着不需要费尽心机追求锦衣玉食,只要有粗衣淡饭能够解决温 饱就够了;也不需要拼命地去追求高大宽敞的房屋,只要有一间不大不小干 净整洁的屋子能够遮风避雨也足够了。

一切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何苦让欲望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呢!曹组说,人世间如果有谁能懂得知 足常乐这个道理就赛过神仙了。 的确,知足常乐,对自己目前拥有的感到满足,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 望,就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

人的欲壑难填,就像普希 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贪婪的老太婆有了漂亮的小别墅就想要石头建 造的大宫殿,有了大宫殿就想当国王,当上了国王又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又 希望当教皇,当了教皇野心还在不断地膨胀,最后竟然妄图控制太阳和月亮 。刘墉也看到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他说: “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 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 一块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 好了。

世间上的人们啊,大多如同乘客一样。”(《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在 不断攀升的欲望的促使下努力打拼,东奔西跑,但距离快乐却越来越远,这 都是因为不知足引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人若想常乐,莫过于知足,倘若欲望无限, 将永难满足,将永难体味人生的许多乐趣,甚至还可能会铤而走险,走上与 法律对抗的不归之路,甚至还可能为欲望所累,丧失生命。

柳宗元在他的寓 言《负版传》里记载,有一种名叫“负版”的小虫,他天性贪得无厌,“善 负”又兼“好上高”,喜欢背东西,“行遇物,辄取之”,路上遇到东西就 捡来背上,又爱攀高,背上堆积的东西越来越沉,累得半死,“踬仆不能起 ”。有人怜悯它,帮它取下背上的东西,可一旦恢复了体力,它又会“持取 如故”。

除非耗尽体力累死,否则它不会放弃遇到的任何东西。负版就是那 些贪得无厌不懂知足常乐的人的写照,他们为了积累钱财贪得无厌,耗尽心 力也无怨无悔,丢掉性命也不知警惕,人生的路上都是在“负重”前行,阿 曾体味到轻松的欢愉,满足的快乐? 知足常乐,不要奢望太多,欲望太多,否则生命就会难以承受其重,人 生也会过于臃肿,难以前行,一切都会变成负版身上的“负累”,让你终生 无法轻松。

想要更多的财富,想要更好的生活,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想法,我 们可以为此努力,但时刻要记住财富权力与快乐并不成正比。唯有知足才是 获得快乐的绝妙法宝。

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就 没有必要去摧眉折腰、卑躬屈膝。知足常乐,对事情达观释然,坦然面对, 向内能摆脱烦恼和压力,发现心灵的轻松与快乐,向外能看到一个美好和谐 的世界。

知足常乐,即使人生遭遇到的是逆境,也会活得潇洒自在;知足常 乐,用宁静平和的心灵做避风港,休憩过后可以微笑地面对风雨的洗礼。知 足常乐可以缓解残酷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沉重压力,消解欲望落空带来的无尽 痛苦,矫正为权力利益之争所扭曲的本性。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 足的心态,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大家定会不择手段,拼个你死我活;在竞争 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足心态,某些利益落空后,定会痛苦不堪,难以承 受。如果能做到知足常乐,人生才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知足常乐是获得快乐心境的一剂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 成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风云变化泰然处之。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充满了无奈与缺憾,很少能够真正舒心和安宁,倘若再把每天都搞得 紧张疲惫,愁眉苦脸,人生弹指即逝,岂不可惜?羡慕别人拥有的,不如珍 惜自己手里的幸福和快乐。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 福,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怨恨!试想生命在永不知足的心态的驱赶下 ,不择手段地掠取,不择手段地占有,哪会善待人生,享受生活?生命永无 止境地与别人攀比,只会在永不平静的状态里紧张烦躁,无法安宁,难以快 乐。人不该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把自 己的生活和那些不幸的人比一比吧,想想他们的痛苦心酸,无奈惆怅,你就 会庆幸自己是多么幸运,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多么值得珍惜,这样就会生活 得安宁惬意了。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过:。

3.诗词中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名句

很多啊,尤其是宋代的诗都很有哲理。

一、苏轼

1、《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唐诗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春日行》

唐·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

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如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7、《游太平公主山庄》

唐·韩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三、宋诗

1、《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4.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

5.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有哪些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如下: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14.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名句是那些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汉乐府民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汉乐府民歌>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晋.刘琨>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焕>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唐.孟浩然>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孟浩然>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唐.杜甫>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宋.王迈> 14.万物兴歇皆自然 唐.李白> 15.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 16.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 17.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 18.山外青山楼外楼 宋.林升>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岑参>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唐.李白>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唐.李绅>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刘禹锡>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宋.释文向>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苏麟>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元.戴善夫>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明.顾炎武>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