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师师宋词

1.在百度百科中关于李师师的诗词,要写明作者和诗词名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方便,颇有怨言。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周又为赋《洛阳春》云, ‘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著名词人周邦彦也在那里。

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几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边剥边吃,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当时吓了一身汗,从床下爬出。后来,他把这段所见所闻,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处,问她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年游》。

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同李师师相见的情景。又问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

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 他找到丞相,说:“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丞相一查,周邦彦的税早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糊里糊涂地判他罢黜官职,驱出京师。

隔了几天,宋徽宗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到更初,才见师师回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宋徽宗说:“唱一遍听听。”

李师师唱道: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不禁惭愧了起来,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因为周邦彦善于填词谱曲,还提拔他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诗人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五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说的是李师师的晚境: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2.关于李师师的诗

李师师与诗词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方便,颇有怨言。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周又为赋《洛阳春》云, ‘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著名词人周邦彦也在那里。

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几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边剥边吃,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当时吓了一身汗,从床下爬出。后来,他把这段所见所闻,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处,问她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年游》。

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同李师师相见的情景。又问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

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 他找到丞相,说:“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丞相一查,周邦彦的税早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糊里糊涂地判他罢黜官职,驱出京师。

隔了几天,宋徽宗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到更初,才见师师回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宋徽宗说:“唱一遍听听。”

李师师唱道: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不禁惭愧了起来,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因为周邦彦善于填词谱曲,还提拔他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诗人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五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说的是李师师的晚境: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

3.李师师诗句

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何事不可为!正可及时行乐,以期不负韶华,况人生如白驹过隙,若不自寻欢乐,未免老大徒伤。

徽宗答道:“卿言甚是,朕当排遣愁怀,力寻欢乐,以免辜负年华。”正说着,忽然一阵风飘过管弦之声。

徽宗说:“朕深知九事之中,反不如小民这样快乐。朕欲出观市廛景至,恨无其由。”

杨戬立即说:“这个容易,陛下只要扮作秀才模样。我等装成仆从,自后窄门出去私行,就可以畅观市廛风景了。”

就这样徽宗被两个奸里引出皇宫。一路穿大街、过小巷,但见到处是歌台舞榭,酒市花楼,看得徽宗皇帝好不高兴,天色将暮的时候,来到金环巷。

这里的风趣又与他处不同,户户家家,帘儿底笑语喧哗,门儿里萧管嗷嘈。是汴京城有名的妓院所在地,原来高俅常常在这里出入,尤其认得名妓李师师,特地把徽宗引来。

有诗一首形容李师师的美貌: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欧阳修晏殊同时代的“张三中”(因其《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张三影”(因其曾自举平生得意之三词带影字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之称的著名词人张先张子野,曾专门为李师师新创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曰: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苏门四学士”之一、善写男女情爱、“文丽而思深”的秦观秦少游,描写李师师妆容相貌的词作,就更加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一首《生查子》,广为传唱: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秦观另一首赠给李师师的词作《一丛花》写出了一代名妓的风情韵致。

词曰: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假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

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而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精通音律、享有“词家之冠”美名的周邦彦(字美成)的几首词。南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赵佶突然驾临李师师寓所。

先他而至的周邦彦避之不及,情急之下,便躲到了睡床底下。宋徽宗当时给李师师带去了一枚江南进贡的新鲜橙子,对坐享用,一番缱绻言谈。

徽宗离去之后,周邦彦根据床下亲闻,写成一首《少年游》词,如下: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后来有一次李师师在徽宗面前唱起这首词,徽宗问是谁的作品,李师师不敢隐瞒,据实以告。

宋徽宗听后,狎妓秘密被人窥知的恼怒和醋意兼而有之,心中不悦,很快便下令将周邦彦“押出国门”。一二天后,徽宗再到李师师寓所时,适逢李师师给周邦彦饯行去了。

坐等至深夜初更的宋徽宗,见到愁容满面、脸带泪痕的李师师,怒问其何事晚归。得知是饯别被自己黜出京城的周邦彦去了,便问周邦彦离别之际有何词作,李师师告以有一首《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不料,听李师师唱罢此曲,徽宗龙颜大悦,随即下令召周邦彦回汴京,委以“大晟府乐正”一职——当时朝廷音乐机关的最高长官。

故事可能系附会演义而成,未必真有其事。但周邦彦跟李师师往来,写过跟她有关的词作,大约却是事实。

宋代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周邦彦有一首《玉兰儿》,记录了他初见李师师的印象,“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记载,周邦彦到过李师师家后,写了一首《洛阳春》,“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

4.李师师

李师师作为一个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妓,住在金线巷。

宋徽宗听说她的名声之后,竟微 服私寻至金线巷。常常坐着小轿子,带了几名内臣与李师师来往。

虽是微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传得满城风雨。《翁天脞语》云:“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 京访师师。”

后来,宋徽宗见事既已为人所知,便不再偷偷摸摸,干脆把她弄到皇宫内,封为瀛国夫人(有人说是封为李明妃),公然过起了名正言顺的快活神仙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不久,金兵进逼京师,徽宗害怕,便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自己躲进太乙宫,做起了“道君教主”。

李师师失去了靠山,被逐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

5.求有关于描写李师师的诗 贬低的不要

李师师与诗词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方便,颇有怨言。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周又为赋《洛阳春》云, ‘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著名词人周邦彦也在那里。

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几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边剥边吃,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当时吓了一身汗,从床下爬出。后来,他把这段所见所闻,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处,问她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年游》。

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同李师师相见的情景。又问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

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 他找到丞相,说:“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丞相一查,周邦彦的税早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糊里糊涂地判他罢黜官职,驱出京师。

隔了几天,宋徽宗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到更初,才见师师回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宋徽宗说:“唱一遍听听。”

李师师唱道: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不禁惭愧了起来,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因为周邦彦善于填词谱曲,还提拔他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诗人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五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说的是李师师的晚境: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

6.风尘红颜李师师

名妓李师师 北宋末年的名妓李师师,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

由于她与亡国之君宋徽宗有密切的关系,又加上《水浒传》中说她与水泊梁山的宋江也有关系,于是便成了宣和年间一个人人皆知的风流人物。虽然正史不屑于提到她的名字,但在笔记小说、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

李师师在京师当红的生活已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徽宗退位、北宋灭亡之后的李师师下落更是争论得热闹非凡。 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如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庄漫录》,都记载了她与大词人周邦彦、晁冲之的来往和诗词酬答,甚至有人依据周邦彦的词附会出周邦彦与宋徽宗吃醋的故事来。 《青泥莲花记》详细地记载了她与宋徽宗的关系。

当时,李师师作为一个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妓,住在金线巷。宋徽宗听说她的名声之后,竟微服私寻至金线巷。

常常坐着小轿子,带了几名内臣与李师师来往。虽是微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传得满城风雨。

《翁天脞语》云:“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后来,宋徽宗见事既已为人所知,便不再偷偷摸摸,干脆把她弄到皇宫内,封为瀛国夫人(有人说是封为李明妃),公然过起了名正言顺的快活神仙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金兵进逼京师,徽宗害怕,便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自己躲进太乙宫,做起了“道君教主”。 李师师失去了靠山,被逐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

李师师出宫之后,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其下落有两种说法:一是被驱逐之后,接着又被抄家( 《三朝北盟会编》);二是《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 抄家是难免的,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 不管如何,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样的,即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权势倾天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

而“靖康之耻”后的李师师下落,更有如下三种说法:(一)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中说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他的主帅寻找李师师。

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 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 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

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 ”作者因此对她大加赞赏,以为有侠士之风。

清人黄廷鉴《琳琅秘室丛书》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其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这一说法却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鲁迅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宋之的《皇帝与妓女》一书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讽世,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说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认为是借李师师讽世。

(二)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云:“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

《墨庄漫录》也说她流落到浙江,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但“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这一说法,说李师师流落在杭州,住在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

宋人平话《宣和遗事》的记载相似,只是又加了“为商人所得”一节。宋代人写的《汴京记事诗》也吟咏了她凄凉的下落。

(三)被俘北上,逼嫁残废金兵,了结残生。这种说法有无依据暂且不论,事实上,李当时已经出宫,金兵主帅是按张邦昌等人提供的名单索取后宫妇女的,其中怎么会有李师师呢? 。

7.宋徽宗为什么迷恋李师师

宋徽宗赵佶信奉中国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说法。

正好,赵佶遇到了名满京城的青楼歌妓李师师。赵佶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时,就被李师师冷艳的气质迷住了。

李师师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这一切都构成了“冷美人”的基调,很符合风流皇帝赵佶的口味。 李师师原是一位穷染匠的女儿,本姓王,小时候因为父母双亡,所以为隶属娼籍的李姥收养,从此改姓李,名师师。

经过李姥多年调教,李师师成为风姿绰约、技艺卓越的歌妓,芳名远扬开封城。赵佶第一次打扮成商人模样去见李师师时,李师师没有半点曲意讨好的媚态,看起来淡雅,闻起来馨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情大好。

难能可贵的是,当李师师得知赵佶的真实身份后,还是不卑不亢。后来两个人相恋,李师师并没有利用赵佶对她的宠爱去要求荣华富贵,她只是把他当成恋人对待,与他论诗词、评书画、弹琴曲、下围棋,倾听他的烦恼,分享他的喜悦。

倒是赵佶与她感情日深,多次提出让她进宫,都遭拒绝。

8.宋徽宗为李师师写过哪些诗

香消玉殒知何处——宋徽宗与李师师

文人皇帝自有文人气,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为后人流传。

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何事不可为!正可及时行乐,以期不负韶华,况人生如白驹过隙,若不自寻欢乐,未免老大徒伤。徽宗答道:“卿言甚是,朕当排遣愁怀,力寻欢乐,以免辜负年华。”正说着,忽然一阵风飘过管弦之声。徽宗说:“朕深知九事之中,反不如小民这样快乐。朕欲出观市廛景至,恨无其由。”杨戬立即说:“这个容易,陛下只要扮作秀才模样。我等装成仆从,自后窄门出去私行,就可以畅观市廛风景了。”就这样徽宗被两个奸里引出皇宫。一路穿大街、过小巷,但见到处是歌台舞榭,酒市花楼,看得徽宗皇帝好不高兴,天色将暮的时候,来到金环巷。这里的风趣又与他处不同,户户家家,帘儿底笑语喧哗,门儿里萧管嗷嘈。是汴京城有名的妓院所在地,原来高俅常常在这里出入,尤其认得名妓李师师,特地把徽宗引来。有诗一首形容李师师的美貌: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吭嘹亮,声震屋瓦,那老憎合什赞道:“这小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李师师四岁那年,她父亲以罪入狱,病死狱中,从此由邻居抚养,渐渐长得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延师教读,又训练歌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不久名满汴京。朝廷命官、文人雅士、王孙公子之流、三山五岳之辈,以一登其门为荣耀,就连山东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首领及时雨宋江也不远万里,冒死潜入汴京,为的是一亲芳泽,事后还在墙壁上留词纪兴: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绞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回想芦草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想万极,醉乡一夜头白。

李师师当时名声日高,寻常人难得一见。宋徽宗被高俅领来,听说要见名妓李师师,开始还说:“这恐未便。”在高、杨二人信誓旦旦地担保绝不会走露风声后,立即说:“既没甚妨碍,朕就进去一游,只是略去君臣名分,勿使人识破机关。”高俅领命立即引徽宗入内,李师师早已迎了上来,徽宗见到师师暗暗地喝一声采,李师师瞧着高俅对她微微一笑。徽宗三人各报一个假名,李师师原就与高俅相识,这时不由一愣,她原还以为是高球来玩,后来见高球在另一人面前居然还卑躬媚笑,她何等心灵性巧,立刻就知道那人来头更大,那一份精神劲儿立即改变方向。宋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眉目传情,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高、杨两人乘机从旁鼓助兴致,渐渐地谑浪笑傲,绝无禁忌,高、杨二人知趣退出。徽宗见二人退出,便抱起李师师人踩上床,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宋徽宗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9.求宋代名妓李师师质料

姓名:李师师

生卒:生于北宋末年,后因宋徽宗亡国而下落不明。

描述:历史上最受宋徽宗宠信的名妓,美貌多才。

籍贯:汴京城

北宋末年的名妓李师师,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由于她与亡国之君宋徽宗有密切的关系,又加上《水浒传》中说她与水泊梁山的宋江也有关系,于是便成了宣和年间一个人人皆知的风流人物。虽然正史不屑于提到她的名字,但在笔记小说、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李师师在京师当红的生活已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徽宗退位、北宋灭亡之后的李师师下落更是争论得热闹非凡。

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如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庄漫录》,都记载了她与大词人周邦彦、晁冲之的来往和诗词酬答,甚至有人依据周邦彦的词附会出周邦彦与宋徽宗吃醋的故事来。《青泥莲花记》详细地记载了她与宋徽宗的关系。当时,李师师作为一个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妓,住在金线巷。宋徽宗听说她的名声之后,竟微服私寻至金线巷。常常坐着小轿子,带了几名内臣与李师师来往。虽是微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传得满城风雨。《翁天脞语》云:“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后来,宋徽宗见事既已为人所知,便不再偷偷摸摸,干脆把她弄到皇宫内,封为瀛国夫人(有人说是封为李明妃),公然过起了名正言顺的快活神仙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不久,金兵进逼京师,徽宗害怕,便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自己躲进太乙宫,做起了“道君教主”。李师师失去了靠山,被逐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

李师师出宫之后,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其下落有两种说法:一是被驱逐之后,接着又被抄家( 《三朝北盟会编》);二是《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 抄家是难免的,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不管如何,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样的,即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权势倾天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

而“靖康之耻”后的李师师下落,更有如下三种说法:(一)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中说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他的主帅寻找李师师。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

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 ”作者因此对她大加赞赏,以为有侠士之风。清人黄廷鉴《琳琅秘室丛书》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其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这一说法却受到许多人的质疑。鲁迅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宋之的《皇帝与妓女》一书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讽世,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说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认为是借李师师讽世。

(二)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云:“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墨庄漫录》也说她流落到浙江,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但“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这一说法,说李师师流落在杭州,住在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宋人平话《宣和遗事》的记载相似,只是又加了“为商人所得”一节。宋代人写的《汴京记事诗》也吟咏了她凄凉的下落。

(三)被俘北上,逼嫁残废金兵,了结残生。这种说法有无依据暂且不论,事实上,李当时已经出宫,金兵主帅是按张邦昌等人提供的名单索取后宫妇女的,其中怎么会有李师师呢?

10.李师师、周邦彦、燕青(人物关系)

燕青是小说里的人物

在里面和李师师……有点感情关系咳咳

李师师领他见到的皇上,招安嘛

历史上的话也是个妓女……

周邦彦……北宋末年词人

《东京梦华录》记载:“李师师本角妓也。”所谓“角妓”,乃歌妓。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徽宗时期,她的小唱在东京瓦肆独占鳌头,《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因李师师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故与北宋词人多有交往,如张先、秦少游、晏几道、周邦彦等。关系最为密切者,只有周邦彦一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