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风丕变

1.南宋时期的词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社会的动荡导致南北宋之际词风大变。

李清照、张元干( 1091-1170年)、叶 梦得( 1077-1148年)、朱敦儒、陈与义( 1090-1138年)等北宋婉约词人,南渡后 或凄恻悲凉,或慷慨豪迈,婉约豪放兼而有之。其中张元干的《贺新郎》二阕为南 渡爱国诗的第一通怒吼。

稍后有岳飞的《满江红》二阕。再后有张孝祥、文天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人,在南宋词坛上刮起了一股豪迈旋风。

其中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刘克庄《贺新郎•湛湛 长空黑》等,都是豪放词中的名作。这其中,又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所以后世称 他们为辛派词人他们的豪迈词则称为“辛派词”。

从此以后,豪放词与婉约词齐头并进,直到清代。

2.南宋初年苗刘之变的真相

我个人觉得,要说没有个人野心不大可能,但是说叛乱实在也是有些冤枉,感觉更是对执政者高宗的不满,尤其是对他重用宦官的不满。

看苗、刘起事原因及所为,称作叛乱实在有违事实,连正史也承认他两“不负国家,止为天下除害耳” 围行宫之时,高宗登阙门会苗、刘及三军时,二人见高宗出,犹拜地山呼万岁。 其后,苗傅指出今日事,皆由高宗宠幸宦官、任用奸?A而起。

有功者,因之不交宦官,无法得到升赏,而与宦官交厚者,“乃得美官”;黄潜善、汪伯彦二人,误国害民,却“犹未远窜”。 当高宗为令退兵对二人诱以高官时,苗傅答到:“我等欲迁官,第须控两匹马与内侍,何必来此!” 至高宗禅位前,提出四项要求约束二人:“尊事”高宗;“诸事听从隆佑太后及嗣君处分”;退位诏下达后,诸将士全数退回营寨;不得令军士“无肆劫掠、杀人、放火”,这此约束,苗、刘二人均无异议而遵守执行。

二人之所以败,诚如苗傅谋士王钧甫所言:“二将忠有余而学不足。”朱胜非更是讥二人为“真无能为也”。

他们并无深远的目光,以致二人临刑前,刘正彦尚咬牙痛骂苗傅道:“苗傅匹夫,不用吾言,遂至于此!” 但是话说回来,当时已是南宋,承平多年,军阀废立帝王的历史已经过去100多年了,所以不论如何,两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皇权的底线,死是毫无疑问的。

3.评述北宋词风的三变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4.南宋军制进行了怎样的演变

南宋军制大体上沿袭北宋,仍以募兵制为主。

禁军、厢兵、乡兵、土兵、弓手等各 种军队名称依然存在,但禁军国家主力军的地位,已为新形成的驻屯大军所替代, 西北边防的蕃兵,也因陕西的失去而不复存在。 (1) 建炎军制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汴京,康王赵构在相州(河南安阳)被钦宗任 命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负责营救汴京。

当时有兵万人,分前、后、左、中、右五军,各军设统制,此为南宋军重新编组之始。翌年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 帝位,称高宗,是为南宋。

他率领的御营军,宗泽率领的东京留守司军和吴玢的陕 西军,成为南宋军队的骨干。高宗将枢密院和三衙闲置一边,另设御营司,由宰相、执政兼任正、副使,其下设都统制,统管御营军。

御营军分五军,其后因苗傅和刘正 彦兵变,御营五军分而为三,有刘光世的御营副使军、韩世忠的御前左军和张俊的 御前右军。在此之外,另建御营使司辖五年,但兵员甚少。

建炎四年(公元1130 年),将御前军改为神武军,御营军改为神武副军,刘光世军改为御前巡卫军,统归 枢密院领导,撤销了御营司,恢复了北宋旧制。 在建炎朝的四年间,战乱连绵,兵荒 马乱,很难有固定的军制,而在金、宋交界地区的各州军、土豪。

溃将和抗金的起义 军等,各据一方。宋朝出于权宜之计,发表了二三十名镇抚使。

因此这时的南宋, 除川陕的吴玢军外,一类是枢密院统辖的神武军、神武副军等;一类是独立的二三 十支镇抚使司军。 而后者在不到四年之间,或叛变降金,或火并被杀,或战败而死, 最终也就全部撤销了。

(2) 绍兴军制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以后,南宋在江南稳定了统治,除川陕的吴玢大军外, 东南地区的大军为御前巡卫军的刘光世、神武左军的韩世忠和神武右军的张俊,还 有神武前军的王躞、神武后军的陈思恭,后来也都分别并人神武左、右军。 神武中 军的杨沂中被编为宋高宗的宿卫兵,设六将的编制◦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神 武中军有六千九百余人,杨沂中升神武中军都统制,共有前、右、中、左、后、选锋、护 圣七军,每军皆有统制。

岳飞军在绍兴三年的番号是神武后军,兵额一万余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创设御前忠锐军,辖七将,隶于侍卫步军司,归枢密 院统领,兵力约二万人,以后大部皆拨归张俊,独留第五将在朝廷。

陕西的吴蚧军, 在和尚原、仙人关两次大败金军后,成为川陕大军的主帅。于是吴玢、岳飞、刘光 世、韩世忠、张俊便成为南宋的五支屯驻大军主帅,当时总兵力约三十万。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因神武系北齐军番号,又改番号为行营护军。韩世 忠为前护军,岳飞为后护军,刘光世为左护军,吴玢为右护军,张俊为中护军。

各支 大军都分成若干军,军级统兵官有统制、统领等。各军又分成若干将,将一级有正 将、副将、准备将,总称将官。

部分行营护军还有部和队的编制。由于五大帅兼任 宣抚使、招讨使等要职,因此在其使司的机关内就有都统制、提举一行事务、同提举 一行事务等职,在必要时代掌军务或指挥各军联合作战。

此外,使司内还有参谋 官、参议官等幕僚佐属。 韩世忠的前护军有八万人,统制十一,统领十三,正、副、准备将一百八十九,约 有六十三将的编制,以淮东楚州(江苏淮安)为大本营。

刘光世的左护军有五万二千人,辖十军,曾先后以池州(安徽贵池)、庐州(安 徽合肥)为大本营。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刘光世以畏敌怯战,被解除兵权,左 护军的番号遂名存实亡。

张俊的中护军约八万人,辖十一军,以建康府(南京)为大本营,有统制十,统 领十四,正、副、准备将二百九十七,共有九十九将的编制。 岳飞的后护军约十万人,以鄂州(湖北武昌)为大本营,辖十二军。

背嵬军是 其精锐亲军,有骑兵八千余人,统制二十二,统领五,正、副、准备将共二百五十二, 共八十四将的编制。 吴玢的右护军以兴州(陕西略阳)为大本营,兵力七万人。

在绍兴十年至十一 年(公元1140—1141年)的宋金战争中,兵力在十万人上下,以吴磷、杨政、郭浩分 统,其编制较为复杂,其下既有部,也有军,编制状况,史缺记载。 此外王彦的八字军,后改为侍卫马军司军凡七军,近二万人,曾在著名的顺昌 (安徽阜阳)之战中,以少击众,大败金兀术。

绍兴十年至十一年间,刘光世退休,吴玢病故,剩下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 其中以岳家军兵力最多,素质最好,有严格的军纪,为抗金的主力和中坚。 岳家军 在我国军事史上享有盛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为后人传颂。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赵构、秦桧推行投降、妥协的方针,罢韩世忠、张俊 军权,杀害岳飞,将以前的四支屯驻大军,陆续改编成十支屯驻大军,并于驻扎州府 的地名后加“御前”二字,统称“御前诸军”。 意味着直属于皇帝,帅臣不得节制。

将四支主力部队分散兵力为十支,体现了对武将的防范,以便于贯彻其妥协苟安的 方针。原来的屯驻大军只设都统制,而这时的孝宗却决定各增设副都统一员,文书 须与都统制连署,这就分散武将权力,使其不能擅专。

军一级统兵官有统 制、同统 制、副统制;统。

5.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 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 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 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 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 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 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6.瑞鹧鸪(南宋) 张元干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小题1:.①世事变迁的的无限感慨。②诗人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③对朋友远贬外地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题2:①用典。“白衣苍狗变浮云”化用杜甫的《可叹》“大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反映了时事的变幻莫测。 “好是悲歌将进洒”语出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词人对在政治上横遭迫害的愤慨。

②对比,“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中原风光的思念和对山河破碎的无限痛惜。

③借景抒情。 “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眼前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透露出词人对昔日中原风光的留恋。“雨后飞花”一句,抒写暮春时节对繁花凋零的惋惜之情,也暗喻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的忧虑。

④反问。“雨后飞花”一句,通过对抒写暮春时节无数落花的反问,来表现惋惜以及忧虑之情,含意深远。(答对两点即给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诗开头“白衣苍狗”一句,是说天上云彩的形状,白衣苍狗,幻化不定,人世间的功名亦只如聚合之尘土,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千古功名”一句,承上泛言“变”字之意,转入到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感喟。“好是”二句进一步借用古诗来抒发作者对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愤慨。下片如今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雨后飞花”一句,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也暗点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暗淡的忧虑。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小题2:

试题分析:“白衣苍狗变浮云”借用杜甫诗《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名句,因此是引用典故。“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今昔对比,如今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雨后飞花知底数”融世事于风景之中,以景衬情,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衬托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前途暗淡的忧虑。同时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将惋惜以及忧虑之情强化。

点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本诗的表达技巧及涉及到修辞,又涉及到表达方式的技巧。

7.评述北宋词风的三变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