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家庭过年宋词

1.描写年末的诗句

浓墨重彩春节诗 中国金坛新闻网 发表日期:2005年2月19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

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

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更有文人志士借春节抒发情怀,留下不少上乘之作。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在狱中度过春节,他慷慨高歌:“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清代林则徐流放新疆,时刻心系禁锢。1842年除夕他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起伏,难以入眠,赋诗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

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意境豪雄悲壮,读来令人振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不少的春节赋诗。**的“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遥祝延安景物华”;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若狂。正是今年风景好,千红万紫报春光”,写得有声有色,无疑是对祖国的美好礼赞。

还有: 。

2.现代春节诗词

1、除 夕

文/曹海燕

万家灯火

涌着幸福吉祥

涌着喜洋洋的浪花

时光在贺岁声中老去

水仙花牵引年轮

又是一年走心入肺的念

是谁还在今夜

釆撷那段亘古的残梦

让喧嚣的夜陪你浪迹天涯

撬开冰封的春风

踩着岁月描绘的风景线

酙上大年夜里烫好的老酒

千万次的杯盏交错中

又有多少游子,在他乡

醉倒在朗朗乾坤下

五谷都滋着喷香

是妈妈那赢弱的身影

站在大门口,喊我们回家

夜幕降下无声色彩

谱就万家团圆的交响曲

塞北江南,齐乐祈福

捻着年轮托起民族的图腾

除夕夜让所有人陶醉

陶醉在图腾的结荚里

烛火编织今夜星光灿烂

和着一片祝福声

陪伴我们,一起长大

2、春节感言

文/流泉(唐满满)

卸下一年虚伪妆

再远也要见爹娘

儿时的欢畅

当真难忘

此时此刻

泪已成行

生为人父母

才知山水情

宁可自己少吃穿

也决不

让儿女去汗颜

3、欢乐中国年

过年,回家 作者/李光谷

过年,回家吧

一声关问

一声召唤

遥远的家与海角天涯相连

虽隔着万水千山

可回家的路总在眼前浮现

收获再多的喜悦

冲淡不了回家的心愿

日夜兼程,疲惫困倦

然而归心似箭

这是一年的团圆思盼

一年了打工在外

走在没有冬天的城市

偶来一阵清凉海风

不足够让绿叶萧瑟

勒杜鹃如火舞动

高楼仍在拔节

如果没人独饮一份孤苦

城市怎会有千家灯火万盏

回家,巨龙穿越山川

北风已吹来故乡的芳香

又见村庄袅袅炊烟

回家了,乐开母亲的笑颜

孩子拉起陌生妈妈手

一年未见这会儿好腼腆

团圆的日子虽很短暂

可带到远方回忆一年

最怕母亲问何时走

女儿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4、欢乐诗海

《过年》

文/玉洁冰清

我们要过年了

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春节

街上灯笼高挂彩旗飘扬

树上银花璀璨景色迷人

一片花团锦簇灯火通明

人们脸上写满了笑容

我们要过年了

到处是浓烈的喜庆色彩

锣鼓喧天 舞狮舞龙

燃放精彩的烟花炮竹

千家万户欢笑颜

共同表达对新年的庆贺

我们要过年了

感受着那份团聚的喜悦

享受着舒畅和温馨

对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孕育着新年的希望

为明天拉开崭新的序幕

我们要过年了

伫立窗前 思绪万千

我把长长的思念和祝福

谱成一首肺腑的心语乐章

用祝福奏出我的祈盼

3.现代春节诗词

春节

当你繁华的都市

万家灯火

那酒杯的声响

漾溢着祝福的笑容

我透明窗外的上空

正划过一片鲜艳

是谁家的鞭炮

赛过了春雷

此时的空气稀薄

喜悦浓厚

过去的岁月

虽说很沉

但柳暗花明

乘着东风再次轻盈

除夕夜的人们

热衷于陶醉

这既标明了生活的质量

又憧憬着对新年的痴心祈求

而我墙角的扁担

似乎 正伸长了脖子

它的笑容可疑

让我囊中的羞涩

不知如何去弥补

作为劳动者

真得感谢风调雨顺

感谢这贫瘠的土地

赐予那么多华贵和高雅

宽慰

因此 春节

不应该享受特殊的待遇

忘乎所以了

必然将她宠坏

那么

过个肥年

团团圆圆

放一放鞭炮

图个吉利

来 干了这一杯

整一整行李

或者笨重的工具

我们携手

随春风上路

4.关于春节的诗词、民俗、春联

春节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 王安石《元日》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____ 高适《除夜作》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____ 王安石《元日》 5、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____ 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6、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____ 陆游《除夜雪》 7、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____ 薛道衡《人日思归》 8、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____ 戴复古《除夜》 9、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____ 文天祥《除夜》 10、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____ 苏轼《守岁》 11、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____ 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____ 陆游《除夜雪》 13、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____ 皇甫冉《春思》 14、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____ 刘长卿《新年作》 15、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酴酥沈冻酒。____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6、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____ 文征明《拜年》 17、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____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8、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____ 孟浩然《田家元日》 19、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____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春节的习俗 大年初一,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再拜年。

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二,出家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一同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三,走亲访友,留客吃饭,大摆筵席。

正月初四,祭祀财神,灶王回人间查户口。 正月初五,五路迎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户神、灶神、门神,土神、行神)正月初六,马到成功。送穷,把穷送走,把财富带进来,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人寿年丰。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摊煎饼吃七宝粥,安顿身心,生养生息。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年稻谷丰收。

正月初九是天日,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举行祭奠,求天公赐福。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祭石感恩。

正月十一祭拜紫姑,她是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为元宵节做准备。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自这天起巷陌桥道皆。正月十四顺天圣母生日,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除春节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日吃元宵、看花灯、放烟花、舞龙舞狮子、踩高跷等庆祝活动。 春节的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

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

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现代的新年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求适合家庭新年用的诗歌朗诵家庭朋友聚会一家一个节目我们家准备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翻译: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2。

同张将蓟门观灯 唐 孟浩然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翻译:在外地的风俗跟家乡的风俗是不一样的,新年与旧年也不同。在蓟门看烟火,怀疑是烛龙起来了。

3。庾楼新岁 唐 白居易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 翻译:年岁销蚀着旅人的容貌(也就是说在外漂泊的人易老),眼前的景象出动了我的乡愁,身在江湖尽是失意不得志,新年的时候上庾楼。

4。 元日 宋 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翻译:生了很长时间的病都往了时节了,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去睡觉,小孩子来叫我起床了,说今天是新年了。

6.春节有关的诗词,童谣,文章

春节诗词选集/view.asp?id=25947 春节诗词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

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

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 坐堆豗,行答飒,立龙钟。

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

老境竟何似,只与少年同。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 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春节话童谣 在老北京,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

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谣伴著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进千家万户,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荡漾。 一进腊月便有了年味儿,孩子们都盼望著过年,特别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做上件新衣服。

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因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所以这时候满街都是人来人往的。这首童谣,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们忙忙碌碌过大年的整个习俗,多少年来一直在北京广泛流传。

逗……逗……乞逗乞逗强; 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 要过年了,大人们都要上街去买年货,小孩子们则跟在大人后头要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的东西。

那时候,街上卖各种风味小吃和水果的特别多,卖主把年糕摊在案子上,买多少,用刀现切,然后再放上一勺白糖,小孩子们就蘸著糖吃。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孩子们又说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

到了三十晚上,穿上新衣,点上灯笼,可以尽情地玩耍。放过了鞭炮之后,子夜时分吃过了饺子,就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了,童谣里说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这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

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这红包里装的便是压岁钱。 过去的时候,孩子们说童谣,常常是即兴加词儿,也许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为了念起来上嘴儿,所以,有时一首童谣竟有好几种版本。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这么说著、唱著,长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天天都在过年,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

然而,老北京的风情却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谣里。

上一篇
唐诗画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