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少年行古诗 李煜的非常抱歉李煜没有写过少年行系列,在这里推荐一下王维的! 少年行 作者:王维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杨边。 全部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2.咸阳:秦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 3.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3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全部注释 1.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2.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此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全部注释 1.擘:开弓。雕弧:有雕饰彩绘的弓。 2.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3.五单于:《汉书·宣帝纪》:"匈奴虚闾权渠单于请求和亲,病死,右贤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呼韩邪单于,击杀屠耆堂。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此处泛指敌人的许多首领。 此首写少年们既有勇气,又有技艺,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出生入死的战场被诗人写成了少年英雄们表演武艺的竞技场,铁血之战竟然充满了诗意的美感。《诗式》:"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也。" 《少年行》组诗是对杀敌报国的少年英雄的赞美,也是诗人自己向往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理想的表述 2.古诗《少年行》的原文是什么名为《少年行》的古诗有很多,其中5 首如下: 1、《少年行》唐代:杜甫 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2、《少年行》唐代:杜牧 连环羁玉声光碎,绿锦蔽泥虬卷高。 春风细雨走马去,珠落璀璀白罽袍。 3、《少年行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4、《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5、《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3.古诗《少年行》的原文是什么名为《少年行》的古诗有很多,其中5 首如下: 1、《少年行》唐代:杜甫 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2、《少年行》唐代:杜牧 连环羁玉声光碎,绿锦蔽泥虬卷高。 春风细雨走马去,珠落璀璀白罽袍。 3、《少年行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4、《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 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5、《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4.古诗 少年行 的诗意别有风味少年歌——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 作者:□ 王美春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3 文章录入:admin 〕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 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 “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少年行》,系组诗,共四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也皆以寥寥数语勾勒少年形象,摹写其个性特征,但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 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 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因此,他在《少年行》(其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言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 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之二),虽仅寥寥数语,却使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人立纸面”,栩栩如生。 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同时写少年,王诗突出其勇猛杀敌之气概,李诗则突出其豪爽倜傥之个性,二者之别不难发觉,也无须笔者赘言。 2、吟咏少年的笔法有异 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 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 次句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 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摹其战斗风姿。 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绘其赫赫战果。 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五陵年少”),不是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此“五陵年少”骑着骏马出游,踏着春光,纵横于花丛之中,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已初见端倪,而他“笑入胡姬酒肆中”,则将这一个性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此中之“笑”字,堪称点睛之笔。这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笑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人如闻其声——笑声,而且在绘其音容笑貌的同时尽传其神——豪放不羁的个性,笑傲群雄的豪情。 也正是这一个“笑”字,使此少年明显有别于王维笔下的少年,也有别于李白笔下其他的任侠少年。若就“诗中有画”,画面动静结合而言,李白与王维的这两首《少年行》皆恰到好处,颇见功力,二者实难分轩轾。 若就诗中所诉诸的感觉形象而言,王诗仅着眼于视觉,而李诗视觉、听觉形象并出,显然,在这方面李诗要略胜王诗一筹。 3、诗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王维与李白的这两首《少年行》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但只要我们细加品味,则不难见出二者之异。 王诗旨在凸现少年的英雄气概,其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能够“吞吐大荒”,犹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令人一目了然。 李诗意在表现少年的豪爽倜傥,诗的语言豪迈俊爽,乍看,似乎不及王诗气魄恢弘,其实,它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谓豪迈俊爽之至,令人百读不厌。 总而言之,王维的《少年行》(其三)与李白的《少年行》(其二)皆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少年形象,但二者同中有异:王诗里的少年,驰骋沙场,豪气干云;而李诗中的少年则放马花丛之中,“笑入胡姬酒肆中”,豪爽倜傥。 王诗在塑造少年形象时,紧扣其英雄气概着墨,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表现之;而李诗在刻画少年形象时,则主要从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下笔,既绘其貌,又摹其声,更传其神。 5.查古诗少年行要是,.共有三首.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杨边. 【全部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2.咸阳:秦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 3.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注解】 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④系(xì)马:拴马.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全部注释 1.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2.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此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全部注释 1.擘:开弓.雕弧:有雕饰彩绘的弓. 2.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3.五单于:《汉书·宣帝纪。 6.查古诗少年行共有三首。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杨边。 【全部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2.咸阳:秦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 3.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 《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 【注解】 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 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④系(xì)马:拴马。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 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 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 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 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 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 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 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 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 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 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 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 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 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全部注释 1.出身:出仕、出任。 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2.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 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此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 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7.少年行王维诗句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3、注释 其一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其二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其三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其四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