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重庆的诗句梁 简文帝 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若秦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送友人入蜀 唐 无名氏 嘉陵天气好,百里见双流。 帆影线巴宇,钟声出汉州。 绿原春草晚,青木暮猿悉。 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巴江 唐 王周 巴江江水色,一带浓蓝碧。 仙女琵琶衣,风梭晚来织。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唐·司空曙 红烛津事夜见君,繁弦急管雨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唯有猿声满水云 涂山独游 唐·白居易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谁是马蹄知。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女词 唐·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渝州梅雨 唐 孙宏 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会岭岑山人 唐 王周 渝州江上忽相逢,说隐西山最高峰。 略坐移时又分别,片云孤鹤一枝筇。 送僧上三峡归东蜀 唐·吴融 巴字江流一掉回,紫袈婆是楚中裁。 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归去来。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行巴峡,余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院,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按行。 登高万并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初入峡有感 唐·白居易 上有方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瞿塘呀直泻,滟澦屹中峙。 末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 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苒蒻竹蔑篱,鼓危揖师趾。 一跌无宗舟,吾生系于此。 尝闻仗忠信,蛮葫可行矣。 自古漂沉人,岂非尽君子? 况吾时与命,蒙何不足恃。 尝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纤 夫 由来命负纠绳上,日月随行伴脊梁。 雨恸高天飘血汗,猿行绝壁暖冰霜。 吟风栈草神思静,逐浪江豚舞意亢。 纵使肩头天不远,也无生计问苍皇。 红 岩 为览巴渝第一岩,朝阳破晓站山巅。 清风碎意三五缕,稚鸟追思千百旋。 弹洞深沉心梦缺,英魂守望月儿圆。 清明无雨无天泪,血赋红旗最可怜。 其他: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引用.字面意思为,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另人眼泪满衣裳.实际上,是在衬托回三峡秋天的悲凉.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涂山的诗句。涂山,在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二、关于重庆的诗句1、送友人入蜀 唐代: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2、《巫山曲》 唐代: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译文: 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3、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4、巴女词 唐代: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译文: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个月时间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5、晓行巴峡 唐代: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三、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红楼梦》人物名一) 惜春 。 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楼梦》人物名一) 探春 。特特寻芳上翠微(《红楼梦》人物名一) 迎春 。 东风第一枝(《红楼梦》人物名一) 元春 。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字一) 春 。 新年佳节道万福(古文学家一) 元好问 。庆祝新年共把盏(体育奖项一) 贺岁杯 。 年年难过年年过 (易安词句二) 载不动,许多愁 。春节三日,干在前头 (字一) 金 。 新年对弈 (红人二) 司棋、迎春 。满怀喜悦过新年 (花名二) 含笑 迎春 。 酒以少饮为佳 (三字贺语一) 春节好 。生病一载愈 (祝词一) 过年好 。 浓绿万枝红一点 (三字问候语一) 春节好 。又是寅末卯初 (老舍作品一) 再过新年 。 过年勿倡高消费 (花卉二) 迎春 节节花 。元宵佳节望满月 (货币冠量一) 十五张一美圆 。 沪产元宵 (五唐句一)(卷帘格) 海上(升)生明月 。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一) 第二节 。 光宜散而后聚 (食品一) 元宵 。龙虎 (穴位二 ) 二间 伏兔 。 恭贺新年 (打一历史年号) 庆元 。旧岁将去新年来 (打《水浒传》人名一) 时迁 。 鞭炮欢鸣辞旧岁 (打《红楼梦》人名一) 迎春 。笑语声中喜相逢 (打文艺名词一) 联欢 。 拜年 (打作家名一) 舒庆春、贺敬之 李永文 。除夕大团圆 (打一中国电影名) 《过年》 。 春节结婚、双喜临门 (打一中国城市名) 重庆。 四、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有哪些一、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四、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五、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六、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七、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八、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九、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十、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有关节日的诗文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推考出火崇拜与太阳崇拜有关(朱文旭)。 郭翠潇:巴莫老师,从民俗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您认为火把节的起源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学范畴内,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岁时民俗,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传承,节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时间的民俗,年中行事与岁时节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还是极其复杂的。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我们发现,火把节与彝族十月年作为彝族两大传统佳节,也是这个族群重要的民俗传承,其原生形态基本上应归为季节性的仪式活动,而且总是与山地的宗教生活与民间信仰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通俗一点说,火把节是夏节,彝族年是冬节;不论火把节还是十月年,都是从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同样体现出从本土宗教仪式活动向节日民俗过渡的历时性发展走向:火把节以祭火、照岁、祈年为主要特征,彝历新年以祭祖为中心事件。两个节日皆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狩猎丰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洁为目的,后来发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传统佳节。 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节,这在学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不复赘言。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这么几种看法值得注意: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 实际上,后两种看法不过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言的,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的历法纪年有密切关联。这三种看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连结点,虽然一是强调其火崇拜的因素,一是强调其与年节的关系,但都不约而同地切中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 郭翠潇:您刚才提到了彝族的两大传统节日,那彝族十月年和火把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巴莫曲布嫫:彝族历史上的天文学是比较发达的,而历法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祖创制的一种特殊历法,作为彝族先祖的文化传统,它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至今仍遗存在大小凉山民间,如今甘洛县的彝族仍然把“过新年”称为“扯勒觉”即“转十月”。 有学者认为,在十月太阳历通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彝族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一个在冬季,叫“彝历年”,又称“十月年”;一个在夏季,叫“火把节”。彝族先民以观察太阳运动的方位来定季节,彝族古墓“向天坟”,曾是彝族先民踞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和北斗指向定寒暑的观象台。 凉山彝族把年称为“枯”,其义为“轮转”、“转回”,以“转”一轮作为一年。太阳南至为冬至,彝人称为“补姑”,意为“太阳转回”;太阳北至为夏至,彝人称为“补迥”,意为“太阳回归”;故彝谚有曰:“补迥后昼长夜短;补姑后昼短夜长。” 当北斗的尾巴(北斗柄)指下则为大寒,指上则为大暑,以大寒大暑为元日;大寒之际也就是“补姑”时过十月年,大暑之际也就是“补迥”时过火把节。 因此,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选择并非是随意的,跟传统历法有密切的联系。 刚才我们提到“大年”、“小年”之说,也有一定道理。今天滇中彝族的一个支系撒梅人,也还认为火把节是过小年。 所以有的学者依据十月太阳历,推考出一年之中有大小年之分,岁首为大年,岁中为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刚好是一年的中界,即为小年。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火把节期间,有些村寨要竖立高三、四丈的大火把,平年扎12台,闰年扎13台。 那么,这些火把的数目实际上就成了时间(月份)与传统的象征符号,由此追溯出火把节原初形态的节日观念,就是 “祭火、照岁、祈年”:用圣洁的火照亮一年的时间,带来一年的光明与福瑞,祈求一年的风调和雨顺。 不论“大年”、“小年”之说成立与否,从这两个节日的原生态而言,我以为都与季节和仪式有关,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夏节和冬节。 郭翠潇:据我所知,汉族的一些民间节日最早也与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有关,这是不是节日形成的一个重要走向呢? 巴莫曲布嫫:可以这样理解。 应该说你是一位“民俗学出身”的媒体工作者,在民俗史研究中我们知道,许多民间节日最初就形成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宗教祭祀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之中,并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下来。 所以在探讨一些节日民俗起源时,有人认为它是“退化了的宗教”。我的老师钟敬文教授在谈到汉族民间节日时就曾。 六、有哪些古代诗词是有关时令节日的很多,比如说: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 王安石《元日》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 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 李清照《如梦令》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 赵师秀《有约》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 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