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见:通假字“见”念“现”注释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西江月》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鉴赏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 2.英语翻译辛弃疾的西江月西 江 月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3.辛弃疾的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宋 - 辛弃疾 - 西江月十七首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题目】:西江月十七首 【内容】: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栽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 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 已遣蛾眉等候。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 主人只是旧时怀。锦瑟旁边须醉。 玉殿何须侬去,沙堤只要公来。看看红药又翻阶。 趁取西湖春会。 宫粉厌涂娇额,浓妆要压秋花。 西真人醉忆仙家。 飞佩丹霞羽化。 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风露先加。杏腮桃脸费铅华。 终惯秋蟾影下。 画栋新垂帘幕,华灯未放笙歌。 一杯潋滟泛金波。先向太夫人贺。 富贵吾应自有,功名不用渠多。只将绿鬓抵羲娥。 金印须教斗大。金粟如来出世,蕊宫仙子乘风。 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 长为西风作主,更居明月光中。十分秋意与玲珑。 拼却今宵无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沈沈。 闲管兴亡则甚。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 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凰诏归来。五云两两望三台。 已觉精神聚会。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 却被傍人笑问。 剩欲读书已懒,只因多病长闲。 听风听雨小窗眠。过了春光太半。 往事如寻去鸟,清愁难解连环。流莺不肯入西园。 唤起画梁飞燕。 贪数明朝重九。 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 惟有黄花如旧。万象亭中??酒。 九江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 细雨斜风时候。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 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 奠枕楼东风月,驻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 金印明年斗大。 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依高寒。 横陈削就短长山。莫把一分增减。 我望云烟目断,人言风景天悭。被公诗笔尽追还。 更上层楼一览。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4.西江月辛弃疾是词吗是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可以用上述关于词的内容来分辨是不是词。 5.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作品】:西江月十七首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6.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有什么寓意辛弃疾写了好几首农村词,这首《西江月》较为有名。 它是通过对自然界风光的描写,表现生活 在农村的心情。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 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时,经常行走于风景优美的黄沙道 中。词里只描写了夏夜一晴一雨二景:上阕写晴,下阕写雨。 上阕通过三种动物:鹊、蝉、蛙来写晴, 层次极其鲜明。 首先以惊鹊写明月,因为明月出来了,枝上的鹊儿见光惊飞,离开枝头。 “别枝”这 里是指离开枝头,与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意思相近,不是“蝉曳残声过别枝”作另外一种解的 “别枝”。次写鸣蝉,半夜蝉鸣,自然是因为天气炎热,为下阕写雨作伏笔。 词人先略写头两种动物, 最后写蛙。 “稻花香里说丰年”两句,表现了丰年人们的喜悦心情。 看见稻花,闻到稻香,可知年收 成,但是在稻花香里为收成说好的却是那片蛙声。因为人们在极其喜悦时,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一切 事物也都沾染上人们的喜悦心情,涂上愉快的色彩。 蛙与丰年原本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因为人们 极其欢乐,所以听到蛙声,感到它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 无知之物尚且如此,那些辛勤劳动的农 民,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 此种为侧面烘托,比正面写丰收要生动、深刻得 多了。 下阕写雨。 雨前天空已经起了云,只能看到几颗星星挂在空中,那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的,说 它只有少数的七八个,是写云层之密,预示雨水将至。 第二句写雨来,山前忽然飘下“两三点雨”,这 是夏天暴雨来临的前奏,不是写春雨。 后两句描述行人的心理是先焦急后喜悦:他曾记得在那土地 庙树林旁,有一个茅屋,可以避雨。他赶忙走过溪桥,拐了一个弯,那座茅屋果然在社林边。 写行人 之喜,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喜悦心情。 此词从几件小事来描写乡村景致,既写了景,也写了人,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 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农人的喜悦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