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林黛玉为何没有写跟爱情有关的诗句

1.红楼梦

看过上面各楼的高见,我也发表一下拙见。

我以为林姑娘说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以下两种可能:1、她确不爱李义山的诗。因为林姑娘的性格,上面有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表面上看冷冷冰冰,什么都不说的主,其实是个爽快率直的人。

而玉溪生的诗,多是含义晦涩,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耿直的人喜欢一大堆绕来绕去的诗,的确是不太可能的。

2、这是鄙人的一点小猜想:李义山的诗多是催人泪下的诗篇,有些爱情的,有写不得志的,有写思念亲人的。林姑娘冰雪聪明,要读出其意味并不是什么多难的事。

但偏偏林姑娘的想象力联想力极其强大,若读李诗,怎不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呢?那又要平白扯出无限的泪···所以,她不读李商隐的诗,还故意说不爱读。因为她是个要强的女子。

2.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的诗有什么

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的诗: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枉凝眉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译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林黛玉绛珠仙草转世】

一个是美玉无瑕【贾宝玉神瑛侍者转世】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谁知公子无缘,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个枉自嗟呀【黛玉转世为还泪】

一个空劳牵挂【宝玉常慨叹月不常圆,花不常开】。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月镜花,虚无飘渺,终是一场空】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正应绛珠还泪之说】

注释:

1. 阆苑(làng yuà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

2. 仙葩(pā趴):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

3.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贾宝玉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瑛”即美玉。

4. 须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作程乙本的“虚话”,但仔细辨认可看出“须”字,今从周汝昌校本。

5. 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年年岁岁风刀霜剑打击是促使黛玉殒命的主要原因。

6. 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7. 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8. 想眼中: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

9.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

10. “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3.林黛玉为何没有接受贾宝玉的爱情表达方式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名利,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

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

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 ”并且立即“往外走”。

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

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安全的名位。

4.寻红楼梦中林黛玉喜欢的或写过的诗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

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

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

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

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的暗示是指林黛玉和薛宝钗。

但有另一种看法:说这两句暗示林黛玉最后的结局是用自己所系腰带自缢身亡,吊死在她葬过花的桃花树林中。而薛宝钗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为求生存,沦为乞丐,被暴风雪冻死,最后的结局是葬身于暴风雪中。

注:古时多用“玉”字多形容女子及女子所用之物如:玉体、玉袖等,所以在这里玉带是指林黛玉所系腰带。

5.林黛玉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原文:《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贾府人游湖的描写。

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义山即晚唐诗人李商隐,原句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也许是林黛玉喜欢“残”不喜欢“枯”,将“枯”改为“残”了。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李商隐是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诗,瑰丽旖旎,又包藏细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

但李商隐同时又是一个难懂的人。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个编程高手,费尽心机,使了全套的本事,编出一个程式来,又加上密码,把自己重重深锁,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让人看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所谓诗言志,诗歌本是用来抒情的,像那谁说: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所以诗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意与失落,即便这一首里没有,下一首也必定会带出来。然而李商隐太深沉,他诗中没有自己,下笔不为言志,完全是为写诗而写诗。

他是一个细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别人的心事,于是把它写出来,自己却撇得干干净净,并不牵连在里边;又因为是写别人,落笔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实在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他的诗很多都成了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大多写情事,却不是元稹笔下的那种艳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隐隐约约的,含而不露,似有若无,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之外,大约也跟他所处的时代有些关系。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乱半个多世纪之后,唐王朝经过那8年丧乱,折筋断骨,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在她苟延残喘的岁月里,不复再有当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统治权被那些气度并不恢弘的人轮番把持,人们为了自保,都收敛起来,含蓄而隐忍。李商隐就活在这样的夹缝里,又陷身于党争的漩涡,同牛党李党都有一些关系,却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闷,所以他的诗,从来看不到意气风发的时候,仿佛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形态,一副孤寒索落模样,莫测高深。

他的专辑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锦瑟,这应是他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隐蔽晦涩,也许从来都没有人真正读懂过,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十四个字,字字珠矶,却更像是天书,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少年时期读到它,脑袋里一阵发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赋予了我N多沧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阅历,然而再读起来,除了发愣,竟然还是发愣,它于我依然是解不开的迷;只它的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总算明白了:还是与情字有关,是人到中年,百无聊赖,于是回忆回忆曾有过的情路历程,聊以打发时光。 人到中年之后,命运的玄机已尽被打开,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着简直就是在苦熬,此时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留些希望,奔着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种生存的勇气,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为接卢敖游太清”,悲凉如杜甫也会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此时再看去都是那么虚幻,为了与庸常的生活相对抗,他们尽量把话说得高调,如此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而李商隐的世界里一片灰色,压抑且逼仄,一丁点儿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个人孤寂无聊,于是写诗来消遣,却把这境界又传染给别人: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读到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哗地一声喷涌而出,却又突地收住,并不肆意泛滥,毕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复再有少年时的戾气,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调险,往而不复,很多时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适当的时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还曾写过这样的诗: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她是那种外表冲淡、内里炽热的人,虽然执着,却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并不拖泥带水,牵牵连连。

象林妹妹这样热烈而决绝的人,顶多只会对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的句子发发愣,却决不会喜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结局,更遑论“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样有失身份的表述。虽然她也流泪,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户纸没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势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换成了一副温润的情怀,她是一副直肠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隐,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对生活了无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6.林黛玉为何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的诗究竟好不好到不重要,关键是,作者以此表达黛玉的性格:一般人往往以为她是个风花雪月小女人,必然喜欢李商隐的华丽精琢,其实不然。

林妹妹心中喜欢大气的诗,说明她不是一般的“琼瑶级”文学少女,而是真正懂诗的。 试想黛玉的一片悲苦之心无人能解,只好借物抒情,听残荷雨声,犹如自己流的泪 这是李商隐的诗句,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所谓诗无达诂,我也只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残荷”象征年老,而且孤独,。

她的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她的葬花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因此,林黛玉这样一个背离尘俗,不染红尘,生活高雅的人,对于李商隐这样一个追求辞藻华美,滥情无度,缠绵悱恻的诗人,是有根本区别的,李商隐的诗写爱写的露骨,写的直白,为世人所欣赏,但是林黛玉并非尘世中人,。

7.看完《红楼梦》我感觉根本就没怎么写宝玉和黛玉爱情故事

其实我个人觉得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的衰败史,这是主线,还有一个是贾宝玉的感情史,这是穿插着的。宝黛的爱情贯穿始终,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就写明贾宝玉对待黛玉和别的姐妹是有区别的,然后两个人之间的小吵小闹不断,都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感情,后来紫鹃试探宝玉,宝玉在潇湘馆外听琴,黛玉含恨而终等等的一些重大事情的描述,都能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之深,建议你多读几遍红楼梦,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有所领悟,谢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