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编辑本段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1]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涣[2]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王之涣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更上一层楼。 2.关于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3.有关鹳雀楼的诗句1、[唐] 畅当《登鹳雀楼》 原文选段: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释义: 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2、[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原文选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释义: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唐] 耿湋《登鹳雀楼》 原文选段: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释义: 在他乡久了难免会很失落,今天登上鹳雀楼看着夕阳落下,滔滔黄河流经整个国家,华山的威名在关西都是如雷贯耳。 4、[唐] 马戴《鹳雀楼晴望》 原文选段: 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释义: 女子在高高的鹳雀楼远望西方,人的情绪来到了上古时代。海浪穿过了大禹开凿的河渠,山中的树木藏住了虞舜的祭祠。 5、[唐]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原文选段: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释义: 登上鹳雀楼看到西面的船有百尺高的桅杆,河滩上高耸入云的树木倒映在江面上。 4.登鹳雀楼古诗描写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突然发现身临其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如此相像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作者用短短的十个字把天上的白日和地上的黄河,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想象中的大海结合起来,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后两句转入议论,它告诉人们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不断的进取,只有高瞻远瞩、努力向上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描写“鹳雀楼”的诗句有哪些1.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唐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3.唐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4.唐 耿湋《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5.唐 马戴《鹳雀楼晴望》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6.关于鹳雀楼的诗句有哪些阳春鹳雀楼 楼上楼旁花叠花, 水边柳下鹳戏鸦。 咻咻醉意归时暮, 留日晚辉融碧霞。 盛夏鹳雀楼 天河一泻浪重重, 滚滚黄波九曲盈。 弯际楼媚千树碧, 炎炎烈日火斑红。 金秋鹳雀楼 楼崇过鹳白云翔, 菊蕙招蜂惊蕊凉。 柔水半河金色瑞, 绿枝千树果蔬香。 瑞冬鹳雀楼 堆银砌玉瑞冬时, 色吐琼莹珠阵奇。 辉映楼台华景靓, 飞飞雪落鹳鹰啼。 月夜鹳雀楼 明楼玉浪碎风柔, 碧树楂花瘦月幽。 鹰鹳栖汀河沼秀, 庭前斐景幻龙虬。 丽日鹳雀楼 融融暖日透霓云, 煦煦柔风和鹳飞。 崇阁新描新栋宇, 亭轩伴柳对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