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正定古诗词

1.描写正定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正定的诗句有

1.《逍遥咏》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喑痖痴聋病,求医大法王。

贪瞋无相体,正定得清凉。

达者通贤圣,迷情任意狂。

分明如是说,寂静有闲忙。

2.《百字令 赠胡秀才》

年代: 元 作者: 李道纯

瓦初一点,莹如如、无相无形无质。不荡不摇常正定,直是断踪绝迹。变化无方,显微无间,妙理应难测。为伊言破,屏除缘虑尘识。放教方寸虚澄,里头宁贴,方见真端的。三五混融心月皎,照破本元来历。烁烁圆明,如如不动,运化无休息。静中拈出,蟾光烁破无极。

3.《百字令 指老蟾张大夫下手》

年代: 元 作者: 李道纯

金丹大要,不难知、妙在阳时下手。日用平常须谨独,莫纵虎龙奔走。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始终不怠,自然通透玄牡。其间些子肴讹。为公直指,地下听雷吼。立鼎安炉非小可,运用斡旋凭斗。性本圆明,命基牢固,勘破无中有。老蟾成象,直同天地齐寿。

4.《山居杂诗九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四大一和合,所以兆我命。

及其有损增,遂复制我病。

五年过纵心,四大失正定。

新岁转盼来,疾应改新证。

5.《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朋

老木成乔林,秋空见明月。

芥子之中入正定,须弥山中从定出。

过去佛,现在佛,

未来佛,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2.歌颂正定的诗词

你应该去正定吧问问,那里本来就有一些素材,你可以再问问别的

我知道的:

1.著名的文化景观: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九楼指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及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

四塔有:华塔、澄灵塔、须弥塔、凌霄塔

八大寺:大佛寺、崇因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太仆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正定城内牌坊甚多 其实不是指城内的那些,而是大佛寺摩尼殿内对着佛像朝上看你就会发现二十四金牌楼藏在那里。

2.小吃

嘣肝,马家老鸡,烧卖,扒糕,钢炉烧饼

3.描写石家庄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石家庄的诗句

唐代诗人卢照邻描绘夕照下的滹沱河古渡:

津谷朝行远,

水川夕阳曛;

霞明深浅浪,

风卷去来云。

公元一二七八年,文天祥被俘解送北京途中路过滹沱河,

写下了悲壮雄浑的诗句:

过了长江过大河,

横流数仞绝滹沱。

萧王旧事今何在,

回首中天感慨多。

1.再生蝶

杨程玲

是谁怀抱远古的忧伤

在岁月的河床上仓皇疾走

烟雨空蒙

四月的白堤苏堤

苍凉无度

早殇的你依旧

男儿装束

长桥上一步一回首

含泪坚持萍水的礼数

十八里长亭相送

是兄弟结义还是今之恋侣

谁来做今生情爱的描述

一声惊雷宛如一声叹息

两只再生之蝶唱响万世千生的歌谣

掠过西湖的汩汩水波

期待今生的另一度缘起

凤凰山上

火焰一样的花朵诡秘绽放

以纯粹花瓣的语言

诉说着一场爱的变数

2.首都改到谈固乡,市委取代**,联合国设在上庄,上海是获鹿的一个乡,国酒喝天庄,国宴疙瘩汤,国语鹿泉腔,国歌石门啊我的故乡!

3.圣赞石家庄

苍岩山,嶂石岩。

名山大川家门前。

大佛寺,柏林寺,

宗教文化皆重视。

赵州桥,圣人修。

梨花飘香飘香美名留。

湖湖水,西柏坡,

革命传统永传播

4.石家庄,不是庄,

河北省会倚太行。

抗日英豪多壮举,

原是小米加步枪。

军民鱼水驱鞑虏。

一九四七得解放。

**人大救星,

太行山里出太阳。

主席柏坡一挥手,

中国从此屹东方。

正定古代称常山,

子龙白马一条枪。

百万军中护幼主,

三国演义美名扬。

古有魏征谏太宗,

今有**诗太行。

数数风流人物榜,

庄里人才写新章。

土地肥沃粮满仓,

瓜果蔬菜四季香。

更有赵县雪花梨,

皮薄肉脆甜似浆。

改革春风吹大地,

制药棉纺一起上。

北国东购一条龙,

百姓购物喜洋洋。

民心河上华灯亮,

鱼儿嬉戏水波荡。

污水变成清水河,

花红柳绿心舒畅。

北有正定大佛寺,

南有石桥洨河上。

千年历史得传承,

世界侧目石家庄

万景临诸壑,千峰供上方。 重重烟锁翠,渺渺树含苍。 雨过增山色,风来递草香。 悠然舒远性,尘世见羲皇。 苍岩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东南,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1000余米,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誉,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称,相传早在1300年前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峦中至今还有不少古刹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01378/791653.aspx

4.关于“立夏”诗句有哪些

1.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白朴(元代) - 《天净沙·夏》2.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唐代) - 《山亭夏日》3.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司马光(宋代) - 《客中初夏》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宋代)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唐代) - 《赠荷花》6.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唐代) - 《渌水曲》7.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苏轼(宋代) -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8.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唐代) - 《晚晴》作者介绍:9.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1226年出生于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卒于1306年,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10. 高骈(821年-887年),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

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

家世禁衞,颇修饰,折节为文学,笔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八六一)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

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1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2.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

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有《诚斋乐府》。13.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恨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14.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15.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求古诗注释

1、==================== 竹枝词 刘禹锡(唐)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

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

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

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

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2、============================ 小廊 郑燮 (清 ) 小廊茶熟已无烟, 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 乱鸦揉碎夕阳天。 译文: 壶中的茶已经煮熟,炉子也不再冒烟, 我小立走廊下,顺手折下了一枝菊花, 清瘦的花枝让人十分爱怜。

寂静的小院里无客来访,柴门前秋水宽阔,夕阳残照,归巢的乱鸦叫声噪杂,感觉天好似要被揉碎一般。 赏析: 被折掉花的纤瘦的树枝和作者的心情一样的寂寥,是作者寂寞的内心写照,形影相吊一般啊。

3、================================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三山半落青山外:三山遥遥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

6.天净沙秋 (古诗)

是不是这个啊

天净沙·秋

名称: 〔越调〕天净沙·秋

作者: 白朴

作者简介:

白朴(1226-1306后),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yù)州(今山西曲沃县)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诗词俱佳,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内容介绍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晚霞。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7.带佛的古诗词

唐文偃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金屑眼中翳】宋刘克庄佛来与三十,某甲莫须餐. 【杂咏一百首·德山】侬久离怖畏,佛亦生欢喜. 【南山感旧】宋祁佛轮千幅细,公带万钉圆. 【咏棠棣】宋伯仁佛有光明台,蚌胎奚足贵. 【梅花喜神谱·小蕊一十六枝】李觏佛迹空中兹,佛心无处所. 【和育王十二题·佛迹峰】杨蟠佛心随处见,层出更分明. 【辟支塔】苏辙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释印肃室内千灯晃,佛有何形状. 【金刚随机无尽颂·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佛得菩提法,然灯默不答.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两个且无声,佛在舌头上.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佛说多方便,令归此法中. 【金刚随机无尽颂·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众生即佛性,佛与众生等. 【金刚随机无尽颂·妙行无住分第四】三千等大千,佛化进程言. 【金刚随机无尽颂·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释师观佛手遮不得,人心似等闲. 【颂古十七首 其七】释师范佛法有些子,言中设网罗. 【鸟窠赞】释道颜邪魔俱不入,佛法也消除. 【颂古】释遵式能蠲口中食,佛赞福田深. 【改祭修斋决疑颂】元末明初张昱佛应无妄说,或恐是飞来. 【飞来峰】佛身满法界,金色从地起. 【题西湖大佛头寺】郭翼佛郎通上国,万里进龙媒. 【和李长吉马诗十二首 其十】明王夫之佛宇不可知,云留高树里.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邱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庚戍) 其一十九 云台山】近现代林散之山颓半壁紫,佛剩满头青. 【嘉州夜访大佛乌尤诸寺二首选一】郑孝胥奇石不可见,佛云今有图. 【孙师郑求题祖庭遗迹卷子 其二】。

8.【天净沙,白朴的古诗】

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 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 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