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写弄玉的诗里有关玉笛的诗句

一、关于玉笛的诗词、传说、介绍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

“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含有“玉笛”的诗: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杨柳枝 白居易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采桑子 冯延巳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

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归自谣 冯延巳 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抛球乐 冯延巳 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黄草烟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谒金门 冯延巳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梦觉巫山春色,醉眼花飞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杨柳枝 皇甫松 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欢。摘得新 皇甫松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

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绝句 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二、关于笛萧的诗句

比如李清照的这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 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 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 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 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 , 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 ,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 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边一个是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 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 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 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 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 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这首有点艳,呵呵,《舟过山塘闻笛》 是清人的,叫舒位。 红穗疏灯水上楼, 笛声纤远指痕留。

定知吹笛人双髻, 可惜湘帘不上钩。 还记得一个宋代人的,可惜不全: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诗人叫潘阆,(浪音),当空旷讲。

这个虞美人虽然是感慨人生的,不过跟笛子有关: 武昌七十庞眉叟。学笛从年少。

萧萧笛竹楚山秋。当日买林、曾典黑貂裘。

一声占尽秋江月。天外行云绝。

如今老去兴犹迟。尚想时时、一曲梦中吹。

宋代诗人林正大的~~ 白居易有写笛子的诗,可惜意思不太好。 韩愈的可以,嘿嘿: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

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 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 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

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 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 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 这首诗叫《郑群赠簟》 在网上一些论坛上有,不过奇怪得很, 都是一半,查起来让人费解,敲了一半竟然转载了那么多~~~~~~~ 宋代的郑刚中就此写过一首 《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这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容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三、关于吹笛的诗句

吹笛

作者: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带有笛的诗句如下:

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译文:

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二、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李白

1、原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译文: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高适

1、原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译文:

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春夜闻笛》李益

1、原诗: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四、“玉笛”的诗词有哪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自携玉笛凭丹梯。写恨鸾笺凝粉泪,踏青鸳袜溅金泥。

——陈允平«浣溪沙»我亦落乌巾,倚树吹玉笛。——陆游«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初开偏称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崔撸«岸梅»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冯延己«采桑子»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五、春野罗成温迪的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不会油然而生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扉,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