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游的《北望》全诗 什么意思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 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注释】 ①黄旗:指南宋的军队。 ②河津:黄河的渡口。这两句说,每当我向北方眺望,想到失陷于异族的北方领土,就热泪滚滚,泪水沾满了衣巾。 现在,要想让宋军渡过河去收复失地,那不过是一阵空想而已。③穷死:这里指轻死,是不怕牺牲的意思。 ④由来事:从来就有的事。⑤要:只要。 ⑥此人:这儿指能够渡河收复人。后两句说,大丈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事,是从来就是有的事,是不足为奇的;我只盼江南能出现收复中原的人,有了这样的人,即使自己潦倒而死,心里也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浅析】 言为心声,这是十分确切的。陆游的诗,多数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对于北方领土早日收复的渴望之情,在首《北望》诗中,得到充分的表达。题为《北望》,又从“北望”这个细小的动作写起,由此进而发端,想到失陷于异族的北方领土,一层一层,进行抒写。 全诗除首句是叙事之外,其余三句皆为议论。然而,感情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首句用“泪”,二句用“空想”,把诗人自己的满腔悲愤,一肚愁肠,写得至透至尽。三句转写一句“丈夫穷死由来事”,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紧密相关。 四句点明诗人的心意在于“有此人”。诗人写的是“北望”,是在北望分文不取的中原领土,实际上诗人是在“北望”、“有此人”,盼望收复中原的人。 通观全诗,有叙事有议论,一层进似一层,感情真诚,意境颇深耐人寻味是一首难得的爱国诗篇。【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 2.关于望的古诗词1、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静夜思(唐)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台望(唐)李隆基 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 4、、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5、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鹤冲天(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7、玉蝴蝶(宋)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8、留客住(宋)柳永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 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远信沉 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 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3.关于“望”的古诗词有哪些关于望的古诗有以下几首; 1,《静夜思》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2,《锦瑟》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释义;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3,《北望》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原文;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释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4,《望庐山瀑布》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释义;①“日照”句:《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贺,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5,《按务东桥驻望》年代: 宋 作者: 宋祁, 原文;岸峻双旌驻,桥横一水长。冻舟真欲住,低雁正成行。发发天含籁,棱棱野雨霜。停骖重回首,直北是吾乡。 释义;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4.名句 名篇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陆游 《书愤》 一诗中“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三册)课文注释解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故有此语。气,悲愤。” 这种解释,与整首诗的主旨似乎是吻合的,但深入分析后 ,便觉很不妥当。如果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表达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那么下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该如何理解呢?按照课文注释的观点,这两句是追述南宋军队击溃前来攻打建康的金兵和收复大散关这两件史实。那么,课文注释对这两句的解说岂不自相矛盾或者相互脱节?所以,教材对“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的注解不能自圆其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揣摩语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并通过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来作出合理的阐释。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对整首诗的思路的把握。《书愤》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是追述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后四句为一层,抒发现实世界壮志未酬的郁愤。第一句 “早岁那(通‘哪’)知世事艰”,虽然有“而今才知世事艰”的言外之意,隐含了诗人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世事艰”(即南宋朝廷投降派的阻挠、排挤与打击)也正是后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诗中的直接作用还是引出其后的三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当年年轻气盛、心有凌云之志的诗人才萌发了要建立象在瓜洲渡击溃金兵和收复大散关那样功业的雄心壮志。所以,“中原北望气如山”应该解释为: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又如高山之岿然不动,是那么的激切和坚定!这种理解不仅切合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而且使前后诗句的语意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从内容(思想感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重心当然是后一层(即后四句)。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抱负,实际上是为后四句抒写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破灭的郁愤作铺垫:对一件事所抱的希望越大,失败以后的失望也就越深;理想抱负写得越高远,理想破灭后的郁愤也就越深切动人。陆游不愧于爱国主义大诗人的美誉,这种相反相成的反衬手法在这首诗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以时间为序安排层次或先写理想后写现实的古诗词作品并不鲜见,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亦是如此。全词是这样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首词的上阕先写诗人年轻时期的戍守边疆、保卫祖国的热切愿望及理想的破灭,下阕抒写有心杀贼却无报国之门的满腔郁愤的情怀。陆游的这两首诗词虽然体裁不同,但是无论是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后写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愤,并以理想来反衬现实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还是诗词各自的感情或主旨,都是那么的相似,甚至近乎雷同。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更加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5.名句 名篇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鬃已先斑.陆游 《书愤》 一诗中“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三册)课文注释解释为:“积愤如山之重。 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故有此语。气,悲愤。” 这种解释,与整首诗的主旨似乎是吻合的,但深入分析后 ,便觉很不妥当。如果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表达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那么下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该如何理解呢?按照课文注释的观点,这两句是追述南宋军队击溃前来攻打建康的金兵和收复大散关这两件史实。 那么,课文注释对这两句的解说岂不自相矛盾或者相互脱节?所以,教材对“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的注解不能自圆其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揣摩语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并通过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来作出合理的阐释。 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对整首诗的思路的把握。《书愤》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是追述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后四句为一层,抒发现实世界壮志未酬的郁愤。 第一句 “早岁那(通‘哪’)知世事艰”,虽然有“而今才知世事艰”的言外之意,隐含了诗人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世事艰”(即南宋朝廷投降派的阻挠、排挤与打击)也正是后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诗中的直接作用还是引出其后的三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正是因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当年年轻气盛、心有凌云之志的诗人才萌发了要建立象在瓜洲渡击溃金兵和收复大散关那样功业的雄心壮志。所以,“中原北望气如山”应该解释为: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又如高山之岿然不动,是那么的激切和坚定!这种理解不仅切合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而且使前后诗句的语意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从内容(思想感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重心当然是后一层(即后四句)。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抱负,实际上是为后四句抒写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破灭的郁愤作铺垫:对一件事所抱的希望越大,失败以后的失望也就越深;理想抱负写得越高远,理想破灭后的郁愤也就越深切动人。 陆游不愧于爱国主义大诗人的美誉,这种相反相成的反衬手法在这首诗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以时间为序安排层次或先写理想后写现实的古诗词作品并不鲜见,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亦是如此。 全词是这样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首词的上阕先写诗人年轻时期的戍守边疆、保卫祖国的热切愿望及理想的破灭,下阕抒写有心杀贼却无报国之门的满腔郁愤的情怀。 陆游的这两首诗词虽然体裁不同,但是无论是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后写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愤,并以理想来反衬现实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还是诗词各自的感情或主旨,都是那么的相似,甚至近乎雷同。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更加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