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寓意: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 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古诗朱熹不断学习的诗句劝学诗 / 偶成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要三到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偶成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3.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寓意: 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宋代朱熹写的有关读书的文段有什么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2、观书须从头循序渐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13、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 14、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15、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6、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致于此.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