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含催字的古诗《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苏颋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奉和春日游苑喜雨应诏》李乂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 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 叶向朝霁密,花含宿润开。 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 《蔷薇花联句》裴度 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 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浅深皆有态,次第暗相【催】。 满地愁英落,缘堤惜棹回。 芳浓濡雨露,明丽隔尘埃。 似著胭脂染,如经巧妇裁。 奈花无别计,只有酒残杯。 《久别离》李白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李白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对酒》李白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2.夕阳古诗词鉴赏林鸿催和促两字鉴赏“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衔山”指夕阳之形: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是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像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感.游子不归,闺中少妇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摹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3.古诗词残花遍地1、《临江仙·遍地残花庭院静》 宋·杜安世 遍地残花庭院静,流莺对对相过。万条风柳间婆娑。樱桃初弄色,萱草自。 2、《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3、《杨柳枝·簌簌花飞一雨残》 宋·无名氏 簌簌花飞一雨残。乍衣单。屏风数幅画江山。水云闲。别易会难无计那,。 4、《残花》 唐·杨发 已笑良时晚,仍悲别酒催。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黛敛愁歌扇,妆残。 5、《残花(一作于邺诗)》 唐·韦庄 和烟和露雪离披,金蕊红须尚满枝。 6、《残花》 唐·胡宿 雨压残红一夜凋,晓来帘外正飘摇。数枝翠叶空相对,万片香魂不可招。 7、《残花》 唐·杨凝 五马踟蹰在路岐,南来只为看花枝。莺衔蝶弄红芳尽,此日深闺那得知。 8、《减字木兰花·去年残腊》 宋·欧阳修 去年残腊。曾折梅花相对插。人面而今。空有花开无处寻。天天不远。把。 9、《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 10、《菩萨蛮·晚花残雨风帘卷》 宋·张孝祥 晚花残雨风帘卷。卷帘风雨残花晚。双燕语虚窗。窗虚语燕双。睡醒风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