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为什么要挂“松鹿图”一、关于“梅花鹿” 我们疑为:“鹿”是取其与“禄”谐音的象征寓意,所以“鹿:包容了“禄”的含义。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是写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也寓有象征意义,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 据记载,戊戌年(1898年),即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到南京求学的这一年旧历10月,他返回绍兴省亲时,于11月6日曾被其族叔拉去参加县考,同月29日发榜,共11图,鲁迅被取列为第3图第34名。周建人证实说:“他曾参加过一次县考,一次就考中,名次还较高。但是,鲁迅拒绝参加第二次考试。”(《回忆鲁迅片断·鲁迅在南京上学》)又:鲁迅在他的文艺作品中也有鲜明反映的痕迹,他于1922年6月写作的呐喊小说《白光》,就依其叔祖周子京为模特儿,塑造了陈士成这个典型人物,描绘了他看县考的“梅花榜”场面,那是“十二张榜的圆图”。 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的象征。 二、关于“古树” 我们疑为:“树”也是取其同“书”的谐音的象征意义,即“古树”包容“古书”的寓意。 这类“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其中的“古树”也往往是“古柏树”,因为松、柏有共通的特性。书,当然指经、史、子之类。 因此,“松鹿图”是“双关”图,颇具象征意义。其象征寓意大略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所以,“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但它也是一种无字的劝勉,其“味”在画面之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把“鹿”和“松”、“柏”画在一起的图画,较为流行,特别在清代的儒者书生之家常常把它悬挂壁上,是他们给自己含蓄祝福的意思,比贴上有字的对联之类要显得雅致。“三味书屋”郑重悬挂此画,正是书屋主人思想体系的标志。 2.关于梅松竹的古诗词1、友松竹梅 宋 冯取洽 《沁园春·我爱□君》 2、近些松竹向些梅 宋 无名氏 《上平西 此下原有凤栖梧日月循环一首,缘暗》 3、松影参差庇梅竹 宋 陈著 《弟茝家醉中趁笔》 4、岁寒臭味松梅竹 宋 方回 《徐逊绵题三贤祠堂诗有云士死惟留姓与名天下》 5、半栽松竹半栽梅 宋 黎廷瑞 《寄龙山谭使君五首》 6、松阴翠竹竹阴梅 宋 李处权 《偶书三首》 7、映人清绝梅松竹 宋 廖行之 《和张王臣登清斯亭韵三首》 8、松荣梅竹秀 宋 王名遂 《岁寒亭成题柱自警》 9、松梅竹里不知凋 宋 曾丰 《题饶德裕三益轩》 3.关于梅松竹的诗句关于松竹梅的诗句:《苦竹》(唐)杜甫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会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清晨止亭下,独爱此幽篁。 《新栽竹》韦庄唐 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异乡流落谁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 山园小梅 (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松树 (唐)白居易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四松 杜甫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雕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终然怅拔损,得愧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新栽竹》韦庄唐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异乡流落谁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 梅花 (宋)王安石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曹文钧为什么画鹿 很著名树下有鹿,是书下有禄的意思,意思是考科举的真正目的在于做大官,得高薪。 也是儒学后期僵化的表现。“松鹿图”是“双关”图,颇具象征意义。 其象征寓意大略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所以,“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但它也是一种无字的劝勉,其“味”在画面之外。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把“鹿”和“松”、“柏”画在一起的图画,较为流行,特别在清代的儒者书生之家常常把它悬挂壁上,是他们给自己含蓄祝福的意思,比贴上有字的对联之类要显得雅致。“三味书屋”郑重悬挂此画,正是书屋主人思想体系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