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玄武门”的诗句有哪些1. 七绝 读史 (153) 秦王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剑拔弩张势峻严,同胞反目为皇权,秦王地利人和有,顺应天时变抢先。 2. 梓州与温商夜别(陈羽)凤凰城里花时别,玄武江边月下逢。客舍莫辞先买酒,相门曾忝共登龙。 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午夜钟。明日又行西蜀路,不堪天际远山重。 3. 魏将军歌(杜甫)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驰突重两衔。披坚执锐略西极,昆仑月窟东崭岩。 君门羽林万猛士,恶若哮虎子所监。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过海收风帆。 平生流辈徒蠢蠢,长安少年气欲尽。魏侯骨耸精爽紧,华岳峰尖见秋隼。 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欃枪荧惑不敢动,翠蕤云旓相荡摩。 吾为子起歌都护,酒阑插剑肝胆露。钩陈苍苍风玄武,万岁千秋奉明主,临江节士安足数。 4. 玄武门侍宴(一作侍宴北门)(杜正伦)大君端扆暇,睿赏狎林泉。开轩临禁籞,藉野列芳筵。 参差歌管飏,容裔羽旗悬。玉池流若醴,云阁聚非烟。 湛露唏尧日,熏风入舜弦。大德侔玄造,微物荷陶甄。 谬陪瑶水宴,仍厕柏梁篇。阚名徒上月,邹辩讵谈天。 既喜光华旦,还伤迟暮年。犹冀升中日,簪裾奉肃然。 5.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6. 水调歌头(夏元鼎)真一北方气,玄武产先天。自然感合,蛇儿却把黑龟缠。 便是蟾乌遇朔,亲见虎龙吞啖,顷刻过昆仑。赤黑达表里,炼就水银铅。 有中无,无中有,两玄玄。生身来处,逆顺圣凡分。 下士闻之大笑,不笑不足为道,难为俗人论。士塞命门了,去住管由君。 7. 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徐铉)谢傅功成德望全,鸾台初下正萧然。抟风乍息三千里,感旧重怀四十年。 西掖新官同贾马,南朝兴运似开天。文辞职业分工拙,流辈班资让后先。 每愧陋容劳刻画,长惭顽石费雕镌。晨趋纶掖吟春永,夕会精庐待月圆。 立马有时同草诏,联镳几处共成篇。闲歌柳叶翻新曲,醉咏桃花促绮筵。 少壮况逢时世好,经过宁虑岁华迁。云龙得路须腾跃,社栎非材合弃捐。 再谒湘江犹是幸,两还宣室竟何缘。已知瑕玷劳磨莹,又得官司重接连。 听漏分宵趋建礼,从游同召赴甘泉。云开阊阖分台殿,风过华林度管弦。 行止不离宫仗影,衣裾尝惹御炉烟。师资稷契论中礼,依止山公典小铨。 多谢天波垂赤管,敢教晨景过华砖。翾飞附骥方经远,巨楫垂风遂济川。 玉烛调时钧轴正,台阶平处德星悬。岩廊礼绝威容肃,布素情深友好偏。 长拟营巢安大厦,忽惊操钺领中权。吴门日丽龙衔节,京口沙晴鹢画船。 盖代名高方赫赫,恋恩心切更乾乾。袁安辞气忠仍恳,吴汉精诚直且专。 却许丘明师纪传,更容疏广奉周旋。朱门自得施行马,厚禄何妨食万钱。 密疏尚应劳献替,清谈唯见论空玄。东山妓乐供闲步,北牖风凉足晏眠。 玄武湖边林隐见,五城桥下棹洄沿。曾移苑树开红药,新凿家池种白莲。 不遣前驺妨野逸,别寻逋客互招延。棋枰寂静陈虚阁,诗笔沉吟劈彩笺。 往事偶来春梦里,闲愁因动落花前。青云旧侣嗟谁在,白首亲情倍见怜。 尽日凝思殊怅望,一章追叙信精研。韶颜莫与年争竞,世虑须凭道节宣。 幸喜书生为将相,定由阴德致神仙。羊公剩有登临兴,尚子都无嫁娶牵。 退象天山镇浮竞,起为霖雨润原田。从容自保君臣契,何必扁舟始是贤。 8. 连昌宫词(元稹)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2.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其亲信重臣房玄龄为代表的一批文史馆官员奉命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其字里行间对建成、元吉多有贬低之词。 所谓‘语多微文’(宋代史学家评〈国史〉等书时原话)。而新旧〈唐书〉都是在〈国史〉的基础上增添、删减而成。 所以,新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可信度和真实性实在值得我们斟酌。 其次,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无能吗?通过新旧〈唐书〉和以后的〈资政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建成虽然没有其弟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声名远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择木而息、豪杰择主而侍’的动乱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征、王圭等当时豪杰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必须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 因此,我认为李建成决不会像历朝历代所说的那样无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后宫。 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后宫’。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巩固的时期,李世民没有确实的证据,焉敢在李渊面前打建成的小报告?退一步说,如果李世民所言属实,李渊在这等有关国家继承人道德有亏的大问题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连宋代主编〈资政通鉴〉的司马光都说‘宫禁深秘,莫能明也’。 小弟认为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史臣恶意中伤建成,因为自古在中国‘以蒸父姬’这种罪名最容易搞臭失败者。 另外,很多史书都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曾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 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 上将立之,世民固辞,乃止。”(〈资〉卷190,武德五年十一日)这段史实小弟认为伪造痕迹很浓,小弟查遍了旧〈唐书〉都没看见当时有人请立李世民为太子。 要是真的有这事,那这些人就是忠臣义士,有拥立明君的大功。 怎么可能不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SAS兄认为是刘仁静,我却认为刘仁静未必有这个胆子,况且真是刘仁静,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不大肆表彰刘仁静这一“历史功绩”?李世民也未必会“固辞”,而至于先“尚书令”而后“太子”更像是李渊对李世民做出的补偿。 正因为李渊决定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弥补李世民在李渊起兵前后的功绩而做出这一决定。 毕竟李渊是亲眼目睹了隋朝因废长立幼二世而忘的,李渊作为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不大可能重复隋文帝的错误。 其实,李世民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夺嫡称帝的野心。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就和亲信房玄龄拜访了一名叫远知的道士。 远知对李世民说,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 李世民“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攻下洛阳以后,李世民又设天策府,广招天下豪杰猛将;创建文史馆,招揽天下文人贤士;空余时间便和这些文臣武将商论古籍、纵论前朝得失,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要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他何必搞这么多事来招太子和皇帝的忌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搞会引起建成的反感?在中国历朝历代如果没有野心哪个皇子敢招皇帝、太子的忌? 后世史学家往往说建成、元吉二人先下手谋害李世民在先,李世民不过为求自保才发动政变。 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建成二人谋害李世民的诸多证据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毒酒、劣马’两件了。 小弟认为就这两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招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准备用毒酒暗害李世民。 结果:‘秦王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秦王归西宫’。 这件事从唐朝以来,一直是建成谋害李世民的主要证据。 但请大家仔细想想:1、这件事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同年同月的初四。如果李世民中毒吐血,按常理来说,血都吐了几升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吧,就算不休息也该全身无力好几天。 可是时隔2、3天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世民能力挽强弓,弑兄杀弟?2、当时建成与世民势如水火,李世民又怎敢到东宫和建成喝酒?3、建成既然要毒杀李世民,又岂有毒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毒死李世民,又怎能让李世民安然回去? 其次,劣马:有一次李世民与建成打猎,建成将一匹劣马拿给李世民骑。 结果劣马将李世民撅下马背三次,最后,李世民察觉了建成不怀好意,马上换了坐骑,这才幸免于难。 这件事,我敢肯定纯属捏造。1、李世民东征西讨,转战天下,怎么可能连马的优劣都看不出?2、即或是当时没看出来,劣马将李世民第一次撅下马背后,李世民就应该换马,何必等三次?他不像脑筋有问题的呀。 3、李世民既然和建成不和,又怎可能骑建成所赐的马? 综上所述,小弟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目的在于夺嫡谋位。其手法和隋炀帝杨广一般无二。 而建成只不过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斗争失败者中的一员罢了。 3.历史上的玄武门玄武门事变的具体经过玄武门事变大致经过是这样: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 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 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 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 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 ”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 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 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 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 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 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 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 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 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 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 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 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 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 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有一篇文章过程写的比较详细: 。 4.谁能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 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 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 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 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 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 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 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 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 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 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 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 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 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 5.喋血玄武门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早 晨,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接到父皇宣他们进宫的圣旨,策马 驰向皇宫。把守玄武门的常何是李建成的手下,但此时已被李世民收买。 李世民率领的 精兵,就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两人行至临湖殿时,觉得 不对劲,立即拨转马头,要回东宫。 李世民在后面大喊两人的名字,李元吉回身张弓搭箭 对准李世民,连射三箭,没有一箭射中。李世 民稳稳地拉开弓,一箭射穿了李建成的咽喉。 这一箭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为这个悲惨的清晨洒下了第一滴血。紧接着,尉迟敬德率领70余名骑兵赶 来。 李元吉被射伤,从马上掉了下来。 李世民的马受惊逃到树林中,被树枝挂住,李世民 自己也被困住。 这地方离李元吉很近,李元吉不顾伤痛跑过来,夺过李世民的弓,想用弓 弦扼死李世民。关键时刻,尉迟敬德赶到,大 声呵斥。 李元吉想跑到武德殿,尉迟敬德在 后边追赶,一箭射死了他。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已 死,悲愤地说:“太子生前对我们恩德优厚,现 在他死了,我们怎能不为他报仇呢?”于是率 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精兵,杀向玄武门。 守门的兵将拼死奋战,将攻门的军队挡 在玄武门外。李世民的部下也赶来支援,仍 不能获胜。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高高挑起,悬挂在玄武门外。 攻门的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收兵四散。 唐高祖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惊慌 失措,问裴寂等人该怎么办。 萧瑀和陈叔达 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自唐朝建立以来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反而勾结起来谋害李世民。 而李世民功盖天下,民心所向,不如就此将国家事务委托给他,既可以减轻高祖的负担,又 可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高祖只好同意了这个建议。 高祖将李世民召来,父子俩抱头痛哭。 随即,高祖颁发诏书,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并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 决,然后闻奏。” 两个月后,唐高祖宣布退位, 成为太上皇,将皇帝的宝座和权力交给了李 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