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有关花的名句春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花: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苏溪亭》) 春花: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春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春花: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春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夏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 夏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曾己《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秋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秋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冬花: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冬花: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 2.【古诗中的"斜"字到底要怎么读古音就是xiá,特别在格律诗中,读xie就不押韵了.语言是演变很频繁的交流工具,俗话说“三十年一变”,现代人交通便捷,读音更替的缓慢些,古人环境比较闭塞,口语读音更替很快,所谓“十里不同音”.唐诗古韵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浙南、闽西北方言也大致是古音风貌.当时盛行洛阳方言 也就是说 洛阳方言是当时得标准国语 而按照洛阳方言许多读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 比如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绿读作lu 衰读作cui 绿树村边合(hia) 青山郭外斜(xiá)这是按照当时的标准读音来押运的。 3.【斜音古诗】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音”方式谜作,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新一代谜人善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其内在的“模仿”痕迹是明显的。 4.斜在古代读什么斜 现代语音:xié 特殊读音:xiá yé chá xiá:斜在中国古代时期的读音为xiá,所以现在的古体诗词以斜作韵脚时都念xiá,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qiá:古语延续、现苏北地区方言,如地名:角斜(ga qiá),用于读部分古诗词则非常押韵、朗朗上口,如“过故人庄”。 yé: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 chá:人名,[伊稚斜]也作“伊樨(木字旁改为禾字旁)斜”。汉代匈奴单于名。 对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如果有案可查、有根有据。还是还其以本来读音为好,切不可以今律古。 5.“斜”字在古诗中怎么读“斜”字在古诗中的读音有:xié、xiá。 一、释义: (一)、动词: 1.舀出 斜,抒也。——《说文》 2.侧着移动,向偏离正中或正前方的方向移动 飞腾暮景斜。——《杜位宅守岁》 (二)、形容词: 1.不正,歪斜 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不正当,不正派 。 如:斜局(指行止心态不正常);斜气(邪气,不正之气) 3.不专诚 又想:“师父万一心斜,走到西方,亦无用处。”——《西游记》 (三)、名词: 巷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 二、词组: 1.斜线[xié xiàn] 象棋或跳棋棋盘方格中的对角线 2.斜射[xié shè] 射击方向与目标纵长成角度的射击 3.斜阳[xié yáng]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4.倾斜[qīng xié] 歪斜;偏斜 5.攲斜[qī xié] 倾斜;歪斜 6.斜晖[xié huī] 亦作“ 斜辉 ”。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7.斜面[xié miàn] 力学名词。倾斜的平面 8.斜率[xié lǜ] 由一条直线与X轴形成的角的正切 9.乜斜[miē xie] 亦作“乜邪”。 眼睛眯成一条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