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思乡情切的诗句

1.表达思乡情切的诗句

描写思乡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

2.描写思乡情切和送别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3.描写思乡情切和送别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表达作者思乡情切的句子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5.表达作者思乡情切的句子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6.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意思.2.要

作品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