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叙古诗词

1.《涉江采芙蓉》这首古诗叙写了什么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2.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找了几个,好像没有翻译,但都有解析,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评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评析】??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浣溪沙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3.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

4.谁知道表示离愁别叙的诗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南朝民歌 【作品】:华山畿(啼相忆) 【内容】: 啼相忆, 泪如漏刻水, 昼夜流不息。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江城子 【内容】: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作品】:沈园 【内容】: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作品】:沈园 【内容】: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渔家傲 【内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代】:北宋 【作者】:贺铸 【作品】: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内容】: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一剪梅 【内容】: 红耦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年代】:北宋 【作者】:柳永 【作品】:迷神引 【内容】: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年代】:元 【作者】:王实甫 【作品】:十二月过尧民歌 【内容】: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年代】:现当代 【作者】:鲁迅 【作品】:别诸弟 【内容】: 梦魂常向故乡驰, 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关倚床忆诸弟, 残灯如豆月明时。 思念 (德)卡尔·马克思 燕妮,即使大地盘旋回翔, 你比太阳和天空更光亮。

任凭世人把我无限责难, 只要你对我爱,我一切甘当。 思念比永恒的宇宙要久常, 比太空的殿宇还高昂, 比幻想之国还更加美丽, 焦急的心灵——深过海洋。

思念无边,无穷无尽, 你给我留下来的形象—— 象似神灵塑造的一样, 使我永远把你记在心上。 你值得使;思念,但思念一词 无力表达我热烈的心肠; 可以说,思念似火在燃烧, 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激荡。

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离愁 梧桐叶落 老了秋 月牙儿寂寞 爬上村口的柳树头 轻烟似的 我的离愁 悠悠 摸不着你梦中的手。

5.初中古诗词卖炭翁叙写文章400字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卖炭翁赏析

作者:佚名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参考资料: SDG.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6.描写**的古诗词

菩萨蛮

牛峤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酥乳

粉香汗湿瑶琴轸,春逗酥融绵雨膏。

浴罢檀郎扪弄处,灵华凉沁紫葡萄。

其一:

少年红粉共风流,锦帐春宵恋不休。兴魄罔知来宾馆,狂魂疑似入仙舟。

脸红暗染胭脂汗,面白误污粉黛油。一倒一颠眠不得,鸡声唱破五更秋。

其二:

对垒牙床起战戈,两身合一暗推磨。菜花戏蝶吮花髓,恋蜜狂蜂隐蜜窠。

粉汗身中干又湿,去鬟枕上起犹作。此缘此乐真无比,独步风流第一科。

其三:

梅花帐里笑相从,兴逸难当屡折冲。百媚生春魂自乱,三峰前采骨都融。

情超楚王朝云梦,乐过冰琼晓露踪。当恋不甘纤刻断,鸡声漫唱五更钟。

其四:

二八娇娆冰月精,道旁不吝好风情。花心柔软春含露,柳骨藏蕤夜宿莺。

枕上云收又困倦,梦中蝶锁几纵横。倚缘天借人方便,玉露为凉六七更。

其五:

如此风流兴莫支,好花含笑雨淋漓。心慌枕上颦西子,体倦床中洗禄儿。

妙外不容言语状,娇时偏向眼眉知。何须再道中间事,连理枝头连理枝。

其六:

邸深人静快春宵,心絮纷纷骨尽消。花叶曾将花蕊破,柳垂复把柳枝摇。

金枪鏖战三千阵,银烛光临七八娇。不碍两身肌骨阻,更祛一卷去云桥。

其七:

仙子娇娆骨肉均,芳心共醉碧罗茵。情深既肇桃源会,妙蹙西施柳叶颦。

洞里泉生方寸地,花间蝶恋一团春。分明汝我难分辨,天赐人间吻合人。

其八:

花兵月阵暗交攻,久惯营城一路通。白雪消时还有白,红花落尽更无红。

寸心独晓泉流下,万乐谁知火热中。信是将军多便益,起来却是五更钟。

其九:

两身香汗暗沾濡,阵阵春风透玉壶。乐处疏通迎刃剑,浙机流转走盘珠。

褥中推枕真如醉,酒后添杯争似无。一点花心消灭尽,文君谩吁瘦相如。

其十:

暗芳驱迫兴难禁,洞口阳春浅复深。绿树带风翻翠浪,红花冒雨透芳心。

几番枕上联双玉,寸刻闱中当万金。尔我谩言贪此乐,神仙到此也生淫。

浣溪沙 欧阳炯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其二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嚬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其三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