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丽的沙湖作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要说:平罗沙湖甲宁夏!沙湖的水真绿啊,好象一块巨大的美玉,映着一簇簇绿油油地芦苇,使这块美玉有了深浅的变化,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更加妩媚动人。 一辆辆快艇驶过,犹如蜻蜓点水般,使得这块美玉骤起风波,久久不能平静。远处,游人们蹬着脚踏船,在湖面上悠闲的游玩。 让人有身在世外桃源的感觉。沙湖的沙子可真妙啊,平淡无奇的沙子在沙湖竟然可以治疗风湿病。 在炎热的夏天,沙湖的沙丘上随处可见前来利用滚沙和骄阳治疗风湿病的病人。这在医疗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人们常用“一盘散沙”来比喻不团结,但沙湖的沙子却能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在艺术家的手里它们变成了形态各异的人像和栩栩如生的图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我们赞叹沙湖沙子的奇妙,我们更赞叹艺术家们超长的智慧。宁夏沙湖的美随处可见,如果您也想享受这世外桃源的美,就请您到我们平罗沙湖来吧。 2.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二、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洞庭诗》雍陶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三、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洞庭秋月行》刘禹锡 秋夜,月亮在洞庭湖心生起,万顷微波泛起,好似熔炼黄金。 四、以上诗句均赞美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 3.作文沙湖景物描写开头沙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暑假爸爸开着车带我们去沙湖游玩儿。 我们坐在车上一路上欢歌笑语,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沙湖。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湖的湖。 沙湖的湖非常美。湖水真静啊,静得让你像躺在镜子上一般;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湖底的沙子;湖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湖面上几艘游览船静静的在水面上划着,船桨激起的微波在水面上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沙湖的芦苇也很漂亮。 绿绿的湖面上挺立着一丛丛芦苇,就好像是给船制造天然的迷宫,这也给游客增加了一些乐趣。这里的水鸟数量很多。 有些栖息在芦苇丛中,有些在展翅飞翔,有些在追逐嬉戏。还有的在孵蛋。 沙湖不但湖美,沙湖的沙更美。金色的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光着脚丫踩在上面,柔柔的让人感到很舒服,也感受到了夏天的炎热。 我们在沙山上滚来滚去,非常好玩。沙湖的沙雕更是美丽,尤其是秦始皇雕像,雕刻得栩栩如生。 沙湖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的游赏。 4.五首描写西部风光的古诗,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描写西部典型景色的诗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作品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6.描写西部风光的诗句1、《关山月》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翻译: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2、《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4、《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翻译: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5、《塞下曲·其一》唐代:李益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翻译: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