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陈亮宋词鉴赏

1.陈亮《小重山》(宋词)的赏析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陈亮词作鉴赏

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被采纳。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臣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不减,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但他的心情象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是很不平静的。他在给吕祖谦的信中谈到自己的遭遇时,说:“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陈亮集》卷十九)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首词抒写的是他“悲泪填臆”时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一句写出了秋天薄暮的景色:“碧幕霞绡一缕红”,蓝天上轻绡般的彩云透出了一缕红色。这微弱的霞光表明了日迫崦嵫,夜幕降临。这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同的是李诗还有留恋晚霞的意思,而此词里流露的则是无所依恋的心情。“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着,冷烟浓密,残霞消失,暮色苍茫。“啼”字、“冷”字表明出词人对秋暮景色的主观感受,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小楼愁倚画阑东”,这句带出一个“愁”字,表明自己是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的,为的是迎候月上,排遣愁绪。

下句“月”字之上冠以“黄昏”二字,表明了这时候不是月光如水,而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又听到透过碧云风传来的笛声。“碧云”这个词来自南朝诗人江淹的《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文选》卷三十一)在词里,“碧云风”三字似含有怀念“佳人”之意,这“佳人”不是美女丽姝,而是政治上的知音,为写下片埋下伏笔。

下片“往事已成空”,什么“往事”呢?显然指的是当年上《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的三书,全都如石沉大海,而自己忠愤未泯。“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这里是以楚国逐臣屈原自比。屈原当年款款陈情,楚王只当耳边风,今天的“楚王”是谁呢?就是皇帝赵(孝宗),他比起楚怀王、顷襄王为,好不了多少,但词人仍常想见到他,再进忠言,可惜梦魂难越“九重”,飞不到他的身边。怎么办呢?“翠绡和泪暗偷封”。这句用的是唐朝一个典故。据《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这里词人以灼灼自比,想用青翠色的丝巾裹着泪寄给皇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差谁寄去呢?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江南的辽阔大地,找不到寄书的鸿雁所在。征鸿,指过往的雁。雁能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本来是汉朝使臣诈骗匈奴单于的话,说苏武托大雁带来书信,知道他还活着。后人从此把鸿雁传书作为典故,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引用。词里说找不到征鸿,实际上是说没有人能把他的耿耿忠心、恢复大计向皇帝表白,故使他郁结于心,悲怀难展。

这首词上片写景,从“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到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下片写情,托为逐臣,托为情女,曲折而形象地抒发自己的忠愤,构成了全词悲切婉转的情调。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相比,更觉哀婉,这在他的词里是十分鲜见的。

2.陈亮的“念奴娇”这首词如何鉴赏

这首词借古论今。

“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 天,词人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献上北伐的建议。

这首词就写于此时。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 陈述政见为主,本词与此行目的息息相关。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 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瞭望景物的套路,大笔挥洒,直抒胸臆。

登楼纵目四 望,不觉百感丛生,只是自己的心事,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理解呢?由于词人所感不止一端而虚设“此 意”提挈主旨。对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除此之外还有词人对南北形势及整个 抗金局势的看法。

以下抒写词人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表明此作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词人从江山形势的奇险批判一部分人提出的“天限南疆北界”主张。“鬼设神施”, 是形容镇江一带极其险要的山川形势简直是鬼斧神工之作,非人力所能致。

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 却不被当做进取的理由,而是被看做南疆北界的天然屏障。 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时、苟求安宁,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词人批判这种借天险以求自保的态度。

“浑认作”三 字,是词人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讥讽与愤慨的表现。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被波涛汹涌的长江横贯,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 起伏的山岗。 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攻退守都得宜,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有利地势。

“做出”一 语,表达了词人目睹山川形势内心感慨万千的态度。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魂和生命,它们 便如活物一般。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 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 ”所谓“虎之出穴”,也正形象地说明“做出争雄势”。

这里 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是否定“天限南疆北界”的主张。在词人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 题正是统治者自身缺少争雄气概。

因此,下面紧接着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为何 会苟安:“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画江自守苟 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是为少数世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鞭辟入里。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阕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将上下阕完美结合。

前三句用 新亭对泣故事,“王i射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意指他们英雄泪空洒,却无克复神州的 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激昂慷慨的言辞,却无北伐实际行动。 “也学 英雄涕”,讽刺辛辣尖刻。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仗着长江天险,认为可以长久保全,哪里管得到广大 的中原地区,被异族势力长期占据,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 计”的进一步批判。

“管不到”三字,甚为畅快之笔。 此处,将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推至峰顶。

“争 雄”是进一步抒发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在过江时击楫宣誓的史实。词 人认为如此有利的江山形势,正是可以长驱北伐的充分理由。

无须前瞻后顾,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 样,中流起誓,决心克复中原。 这几句词情由激愤转化为豪迈,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 人豪迈爽朗的胸襟。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抒发北伐必胜的雄心抱负。词人认为,南方拥有很多运筹帷幄、决胜千 里的统帅,也拥有很多披坚执锐、奋勇杀敌的猛将,完全像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金国信心十足, 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恢复国土,不需要担忧对手过于强大。

词人的主张在当时是 否能实现,姑且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此外,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 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结尾。

3.陈亮《小重山》(宋词)的赏析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陈亮词作鉴赏 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被采纳。

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臣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不减,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但他的心情象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是很不平静的。他在给吕祖谦的信中谈到自己的遭遇时,说:“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

(《陈亮集》卷十九)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首词抒写的是他“悲泪填臆”时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一句写出了秋天薄暮的景色:“碧幕霞绡一缕红”,蓝天上轻绡般的彩云透出了一缕红色。这微弱的霞光表明了日迫崦嵫,夜幕降临。

这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同的是李诗还有留恋晚霞的意思,而此词里流露的则是无所依恋的心情。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着,冷烟浓密,残霞消失,暮色苍茫。

“啼”字、“冷”字表明出词人对秋暮景色的主观感受,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小楼愁倚画阑东”,这句带出一个“愁”字,表明自己是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的,为的是迎候月上,排遣愁绪。

下句“月”字之上冠以“黄昏”二字,表明了这时候不是月光如水,而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又听到透过碧云风传来的笛声。“碧云”这个词来自南朝诗人江淹的《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文选》卷三十一)在词里,“碧云风”三字似含有怀念“佳人”之意,这“佳人”不是美女丽姝,而是政治上的知音,为写下片埋下伏笔。 下片“往事已成空”,什么“往事”呢?显然指的是当年上《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的三书,全都如石沉大海,而自己忠愤未泯。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这里是以楚国逐臣屈原自比。

屈原当年款款陈情,楚王只当耳边风,今天的“楚王”是谁呢?就是皇帝赵(孝宗),他比起楚怀王、顷襄王为,好不了多少,但词人仍常想见到他,再进忠言,可惜梦魂难越“九重”,飞不到他的身边。怎么办呢?“翠绡和泪暗偷封”。

这句用的是唐朝一个典故。据《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

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这里词人以灼灼自比,想用青翠色的丝巾裹着泪寄给皇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却差谁寄去呢?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江南的辽阔大地,找不到寄书的鸿雁所在。

征鸿,指过往的雁。雁能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本来是汉朝使臣诈骗匈奴单于的话,说苏武托大雁带来书信,知道他还活着。

后人从此把鸿雁传书作为典故,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引用。词里说找不到征鸿,实际上是说没有人能把他的耿耿忠心、恢复大计向皇帝表白,故使他郁结于心,悲怀难展。

这首词上片写景,从“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到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下片写情,托为逐臣,托为情女,曲折而形象地抒发自己的忠愤,构成了全词悲切婉转的情调。

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相比,更觉哀婉,这在他的词里是十分鲜见的。

4.陈亮《念奴娇》

陈亮《念奴娇》宋词鉴赏

念奴娇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作者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5.宋词鉴赏,急

杜牧《山行》 杜牧《泊秦淮》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远上寒山石径斜, 烟笼寒水月笼沙, 青山隐隐水迢迢,白云生处有人家。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秋尽江南草未凋。

停车坐爱枫林晚, 商女不知亡国恨, 二十四桥明月夜, 霜叶红于二月花。 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江南春》 杜牧《清明》千里莺啼绿映红, 清明时节雨纷纷,水村山郭酒旗风。 路上行人欲断魂。

南朝四百八十寺, 借问酒家何处有,多少楼台烟雨中。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诗的风格是雄姿英发,清新俊逸。

随之对应的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中国文学史上我按个人喜好给“大家”们排个“十大”的座次,不具有权威性。

他们依次为:杜牧、杜甫、苏轼、李白、李商隐、王维、辛弃疾、陆游、白居易和元稹。当代作家中,个人比较喜欢苏童和余华。

第一次读苏童的《妻妾成群》就惊为天人,他写得太好了,张艺谋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显得一般。他原名童中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

他还写过《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刺青时代》和《红粉》。最新力作是根据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再创作的《碧奴》。

我在飞机上看的《碧奴》,一读进去就放不下来,到达旅行目的地,自己也有想哭的冲动。这本书隐藏着许多对当代社会阴影面的隐喻,让人浮想联翩。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这两位都是江南人士。

余华的力作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也被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还在嘎纳得过奖,但由于其中敏感的内容,在中国被禁映。

其它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当代文学的佳作。在苏童与余华中让我做抉择,还真难以取舍,不过最终,我还是更偏爱苏童多一些。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

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原来这首词最初是写给他弟弟的,而不是什么情人的。在中秋人们经常想到的另一句是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该诗出名的只有这一句,而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则是字字珠玑,其余描写中秋佳节的词和它相比都要黯然失色。而且经过现代的流行歌曲天后:王菲的演绎,她唱的《但愿人长久》就是苏轼的词,梁弘志编曲,使得该词更加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所以每到中秋佳节,文化人总会想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感慨于其中美妙、深远的意境。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

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

6.陈亮《念奴娇》

陈亮《念奴娇》宋词鉴赏 念奴娇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作者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

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

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

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7.求宋词鉴赏

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姜夔(kui二声)20岁左右的时候在合肥赤阑桥畔认识了两个女孩子,是一对姐妹,一个善弹琵琶,一个善弹筝。

姜夔在自己的词中有时候叫桃根、桃叶,有时候叫燕燕,莺莺。名字很显然不是真的。

这都是他设下的代号,那两个甜蜜的名字一直藏在他自己的心里。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谈黄柳》题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曲,以抒客怀。 初相逢就是这寒意不退的初春,柳色青青,花蕾初开女孩子羞涩地和他说话,柔软的声音让他有些慌乱。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那个相逢一笑的青晕竟成为他一生命运的底色。

我极力想象姜夔来到合肥时的景象和他本来的心情。当时南宋和金国商议好的以淮河为分界线,合肥处于前线成了边城。

战争带来的创伤让这个城市奄奄一息。人们都躲避战祸走了,合肥差不多已经是个空城,就如词中说的:“空城晓角 ”,留防的军营中传出来的号角,徒增凄凉。

姜夔来到这里谋生应该是迫不得已,不然谁会跑到这种地方谋生。两个小女孩为什么在这里也不得而知。

大概也是为生活所累,卖唱的吧。 有人说这两个女孩子是妓女,我不能相信。

从词里能得出些信息,寒食节的前一天,姜夔自己挤出点钱,勉强买了些酒去女孩子的家小桥宅去。她们都应该很贫穷,似乎也不是什么青楼妓院。

而且从姜夔“ 单衣寒恻恻”的寒酸的经济状况来说,他也嫖不起娼。 如果有人硬要说她们操的是皮肉生涯,单独买春的,我也不知道拿什么来驳斥。

也许是我一厢情愿地把她们想象得更美好一点。 小序中写道姜夔“客居赤阑桥之西 ,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想必这个江右地带更为破败。

只有路边的柳色,池塘中的荷叶还有一点新鲜的春天的生气。 同是天涯沦落人,他满怀欣喜地沽酒回来,蓦然相逢,落花浮在流水上,相互取暖,也为若有若舞的幸福。

这样用贫穷和相知滋养出来的爱情,自然是纯净而温馨的。那种滋味只能用心品尝,轻轻抿一口,仔细地回味。

滋养的景象似曾相识。 姜白石的词总是含蓄幽深的,结句燕子飞来,呢喃碎语,春天在那里呢?他和她们天真的笑着,慢慢储存着自己的幸福。

许多年以后,他想起这样的一幕,依然会问? 燕子来了,春天在那里呢?。

下一篇
止鉴唐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