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唐宋词格律中的“叶仄”、“叶”是什么意叶平叶仄就是亚平声韵,压仄声韵!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古音转化为普通话音有一条原则就是“入派四声”,也就是说,古音在阴、阳、上、去之外还有个入声(仄声)而普通话中却是分别派到四声里面了.这么一来,就有那么一些古仄声字今音为平声了现在一般应该是将一二声也就是阴平阳平当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去声当仄声。 2.宋词里面什么叫“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估计这个说法是来源于词调《定风波》吧?结合词例来跟你说明。 定风波〔宋〕欧阳炯 (词)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明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谱)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说明:第一行是原词,第二行是相应的词谱。词谱标明的是每个字应遵循的平仄(这个估计你都知道的?平声字和仄声字也基本能区分吧?) 定风波词调的规定是“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双调,是指词调是分上下两片的。上片三平韵,即例词中纱、霞、华,这三个句脚的字是相互押韵的,而且押的是平韵;但中间还有尽、忍这两个字是互相押韵,且押的是仄韵。因为上片本来是押平韵的,但中间穿插了押仄韵的,所以叫“错叶”(这里的“叶”读“协”的音,叶韵,就是指合韵),而且因为是两个句脚押仄韵,所以合起来就叫“错叶二仄韵”。 下片也是一样的道理,花、家两字押平韵,而句中又有乱和断,问和信,这四个字两两一组,分别押两个不同的仄韵,但合起来还是称“四仄韵”。 所以,归纳一下,这句的意思就是在说:上片三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两处押仄韵;下片两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四处押仄韵。 3.唐宋词格律中的韵格:仄韵错叶、仄韵转换错叶、仄韵两部错叶,它们主要指诗词押韵的变化。 平仄韵转换格;即前一段压平韵,后一段押仄韵;或反之。如:《清平乐》《菩萨蛮》《虞美人》等词牌平仄韵通叶格;即平仄通押,不分平仄韵。 平仄韵错叶格;即平韵与仄韵交替诚然,填词平仄的确不可通押,但有极少数词牌则偏有此要求,我们熟悉的如《西江月》。我举一首你肯定知道的例词你便清楚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里的韵脚处字为“蝉”、“片”、“前”、“见”,其中“蝉”、“前”为平声,而“片”、“见”为仄声,这四字在《词林正韵》中同属第七部。这便是“平仄韵通叶格”。 你如因一些专有称谓本身而困惑,应多找些例词来读,结合作品本身,概念很快便可了解。 4.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是什么意思主要指诗词押韵的变化。 平仄韵转换格;即前一段压平韵,后一段押仄韵;或反之。 如:《清平乐》《菩萨蛮》《虞美人》等词牌 平仄韵通叶格;即平仄通押,不分平仄韵。 平仄韵错叶格;即平韵与仄韵交替 诚然,填词平仄的确不可通押,但有极少数词牌则偏有此要求,我们熟悉的如《西江月》。我举一首你肯定知道的例词你便清楚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里的韵脚处字为“蝉”、“片”、“前”、“见”,其中“蝉”、“前”为平声,而“片”、“见”为仄声,这四字在《词林正韵》中同属第七部。这便是“平仄韵通叶格”。 你如因一些专有称谓本身而困惑,应多找些例词来读,结合作品本身,概念很快便可了解。 5.有没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唐宋词格律中的“叶仄”、“叶”是什么意思叶平叶仄就是亚平声韵,压仄声韵!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古音转化为普通话音有一条原则就是“入派四声”,也就是说,古音在阴、阳、上、去之外还有个入声(仄声)而普通话中却是分别派到四声里面了。这么一来,就有那么一些古仄声字今音为平声了 现在一般应该是将一二声也就是阴平阳平当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去声当仄声 |